清晨七点,
工人们自染整棚中鱼贯而出。
小湘汉塘村的香云纱晾晒场醒过来了。
▲以上两图 高要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彦成 摄
广阔的草场像张开的怀抱。
工人结对站立,张臂一抛一扬
迎着风,饱浸了莨汁的绸纱身骨舒展,
又如海浪涨潮一样,迅速漫遍草地。
▲以上两图 高要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黄绮雯 摄
片刻间,青绿的晾晒场
便成了斑斓的色盘。
此时,路过的行人只需一眼,
便会忍不住迷失于它们的瑰丽中。
▲以上两图 高要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黄绮雯 摄
“湾梳”,“上布”,
是汉塘村两幅晾晒场原有的土名。
十年前,这两处草木杂乱,
逢雨天便积涝成塘,
是鲜有人涉足的撂荒地。
“此处是低洼,作物容易被淹,
村民们便把这里丢荒了。”
陈礼洪翻看着老照片说。
陈礼洪是汉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2011年,从部队退伍的他离乡打工,因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一名香云纱制作企业的老板,并前往对方的工场参观。这一看,陈礼洪便与香云纱结了缘。
“香云纱可是纺织界的‘软黄金’,若是能把制作产业带到汉塘村,必定能为我的家乡带来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陈礼洪的想法,一开始并未得到支持。
习惯了传统种植产业的村民,
并不相信这个寂寂无名的小山村
能引进贵重的香云纱制作产业。
▲ 陈礼洪精心照料刚从外地引进试种的新品薯莨苗。
陈礼洪“做了不少的工作”,回乡挨个劝说,
从产业在汉塘村落地每个环节的可操作性,
到产业带动乡村振兴发展的前景,
终于争取到乡亲们的同意,
将“湾梳”和“上布”地块
进行盘活、整合、铲平,用以晾晒香云纱。
经陈礼洪诚邀,企业老板一举投资400多万,
在汉塘村建设香云纱的厂房和配套设备,
通过向村民们采购薯莨获取原料,
同时在此地进行
香云纱第一道制作工艺“染整”。
“我们村地势开阔,日照丰足,十分适合制作香云纱。”陈礼洪说,产业引进后在当地发展十分顺利,有村民进晒场参与劳作,收入与过往不可同日而语。
“以前大家靠种水稻或打零工赚钱,每个月收入不过两千元左右。在晾晒场打工,每个月收入能有七八千元,翻了好几番。”
▲以上两图 高要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彦成 摄
除此以外,
陈礼洪还带领其他村民一起种植薯莨,
为工场提供原料。
“如今我们成立薯莨种植基地约100亩,亩产达八千斤,若按市场价计算,每亩产出的薯莨能卖约4800元,也是相当可观的收入了。随着香云纱制作产业在汉塘村的发展壮大,村民们正打算将薯莨的种植面积增加300亩,以满足原料需求。”陈礼洪说
“如今,有50多名村民在晾晒场里工作,还有100多名乡亲和我一起在种植薯莨……大家都积极参与到这个产业里去,可支持我的工作了。”
陈礼洪笑眯眯地说,2014年,他被大家推选为汉塘村党支部书记;2020年,汉塘村党支部被评选为市优秀党支部;今年9月,汉塘村被评为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一个好产业,带活一条村。我们将利用政府扶持资金改善薯莨的灌溉设施及周边路况,并利用丢荒地进行薯莨的种苗培植,以进一步扩大薯莨的种植规模。”
▲ 高要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黄绮雯 摄
▲ 高要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彦成 摄
凭借晾晒场别具一格的风光,
汉塘村如今逐渐步出“深闺”,
摇身变为周边市民们
前往拍照采风的网红打卡点。
▲以上两图 高要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彦成 摄
“发展乡村旅游是必然的。”
秀丽的自然景色
与古老的文化传统技艺相结合,
必定能碰撞出独特的魅力,
赋能全域旅游发展。
高要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程晴 彦成 绮雯 李杰
编辑:陈彦成
二审:王汉文
三审:王雄伟
高要区融媒体中心新媒体部制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