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支教记:在贵州的大山里,我们告诉孩子什么是心理教育

南方都市报
+订阅

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清晨看到大雾在山头,朝着雾更深的地方迈进,就是赫章五中。

一张张红扑扑的脸,是孩子们在操场上奔跑的身影,站在学生们中间的还有3位老师,“那是我们从广州来的老师”。

赫章县,在脱贫攻坚战胜利前,是贵州的最后9个贫困县之一。2017-2018年,赫章县建起3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累计搬迁51156人。

广州市结合赫章县的实际情况,整合广州市的教育资源,在教育协作工作中实施精准帮扶举措,积极支持安置点教育,特别是对安置点群众的心理融合教育以及对搬迁家庭和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和生命教育。定点协作的赫章县第五中学,也完成了从薄弱学校到优质学校的初步蜕变。

“我们支教老师,走进大山,就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要在赫章县第五中学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优秀教师队伍。”广州来的老师们,带着贵州山区里的孩子,决心打一场心理教育战,也意外打开了一扇扇心灵之窗。

困境

大山下的安置点配套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有隐忧

11月23日,小雪节气的第二天。广州的清晨吹起了凉风,而一千多公里外的贵州毕节赫章县,天气预报预计有雪。

早上七点半,赫章县第五中学边上的莲花山,山顶已经盖满了雾。支教老师朱国强也觉得巧合,广州番禺有座莲花山,如今自己来了贵州毕节的赫章县支教,学校背靠着的也是座莲花山。

赫章县,在脱贫攻坚战胜利前,是贵州的最后9个贫困县之一。

必须要脱贫。2017-2018年,赫章县建起3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累计搬迁51156人。安置点之一的金银田社区,安置了搬迁群众14201人,其中的建档立卡户就有13140人。金银田社区建成并投入使用后,下一步的工作重心,就是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后续扶持——为了解决好山中搬迁下来的随迁子女教育问题,赫章县将第五中学定为金银田社区安置点配套学校。

这所莲花山脚下的中学,也成为了广州市教育局开展“教育协作”的学校。广州市教育局选派了来自番禺区洛溪新城中学的德育处主任陈施展、番禺区东风中学教导处主任朱国强,番禺区沙湾象骏中学级长科长邢毅力等3名教师陆续来到赫章县第五中学,对当地学校教育展开教育协作工作。

“整个赫章,抬头一望都是山。我们就在山地,四周都是山。以前山上是村民,他们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种点土豆,养头猪。”邢毅力印象最深的,就是赫章的山路。

这条上山的路,朱国强也走过。徒步好几个小时,从环山小道上去,穿过荆棘丛生的野林、石崖,双手能划出好几道口子。

三名支教老师发现,从这条山路来学校的学生们,也有着突出的特性。学校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有861人,超过了学生总数的50%;留守儿童有368人,占比近25%。最主要的是,学校扶贫搬迁户大多为“双贫”家庭,因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及生命教育一直是短板。

“‘问题学生’、‘问题家庭’的帮扶及教育一直最令学校困扰,学生学习没有目标也不自信,每个年级都有学生想辍学,甚至个别学生有自伤自残的现象。”心理健康问题成为这所安置点配套学校的突出问题,目前学校没有完善的心理室和专业的心理老师,导致孩子们的问题无处解决。

行动

三位支教老师组成协调小组,建咨询室请指导师

“脱贫攻坚,上万户的学生从山上走下来。家家户户搬迁下来,要解决孩子们的教育问题,这是必须要做的。”

陈施展记得,9月初的一天下午放学后,三名支教老师正准备回宿舍,看到一个女学生,独自蹲在校园里的一个角落流眼泪。老师们上前去问,她看着大家欲言又止,扭头跑走了。

这个叫阿花的女同学,引起了三名支教老师的注意。通过了解发现,阿花的父亲是一名驼背的残疾人,妈妈患有精神疾病,家庭纠纷不断。长期受到家庭的影响,阿花心底里觉得自己未来的生活没有希望,后来被确诊患上了抑郁症,属于典型的困境儿童。

在赫章县第五中学,像阿花这样的孩子并不少见,三名支教老师组成协调组,与大后方的广州市教育局进行了紧密沟通,决定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抓起来。

2021年,广州投入帮扶资金21万元用于改善赫章县第五中学办学条件,番禺区教育局投入教育帮扶资金25万元用于赫章县第五中学“艺术空间”建设项目,30万元用于赫章县第五中学等学校乡村教师番禺培优工程服务项目。争取广州帮扶资金100万元用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孩子及留守儿童生命教育关爱项目》。

从生命教育的角度,前后方联动,资金到位,一套有针对性的全面教育协作计划逐渐有了雏形。

要做到专业的心理咨询,首先要有专门的空间。赫章县第五中学原来没有独立专业的心理咨询室。协调小组的三位老师,在学校实验楼二楼找了闲置的一间房改建成临时的心理咨询室。“我们尽可能把咨询室的环境,布置出温馨舒适的感觉,能初步满足心理咨询工作的需要。”

只做临时空间还不够。协调小组找来了专业的团队做规划,计划将赫章县第五中学一楼约149平方米的闲置空间,改建为拥有7个功能区的专业、规范、温馨的心理支持空间,分别为:沙盘游戏室、个体咨询室、办公测评室、情绪宣泄室、心灵阅读长廊、电影生态治疗与团辅室、音乐减压疗愈室。

专业的场次需要专业的咨询工作。“学校的老师们也想帮助这些孩子,但是大家在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能力普遍不足,因此我们想到了招募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师。”广州市三生家庭教育研究院的老师骆红进就是其中之一。今年9月,她受到协调小组的邀请来到了赫章县第五中学,开始接手阿花和其他学生的教育指导工作。

骆红进来了学校,给大家开讲座,和孩子们谈心,去找家长做家访,对重点同学进行持续性跟进……过了不久,阿花主动来到了心理咨询室,要找从广州过来的心理老师倾诉,一场落泪长谈后,阿花和老师们渐渐敞开了心扉。

在骆红进和咨询室老师的帮助下,阿花与同学组成了结对学习小组;在班级上心理团辅课时,鼓励阿花参与活动计划;老师们还与阿花父亲来了一次家庭教育指导……

从9月至今,团队进行家庭顾问咨询、学生心理辅导、走进安置点家访等个体咨询服务208人次;开展生命教育体验活动、心理团辅、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课等近30场,服务学生1872人次。

经过近2个月的重点咨询和多次心理辅导,阿花的班主任老师跟大家反馈:阿花情绪逐渐稳定了,脸上笑容多了,说还是想好好学习,考中职的幼师专业,将来做小朋友的老师。

在赫章山区里,三名支教老师和来自广州大后方的教育协作,看到了希望。

未来

心理健康教育能不能持续?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看着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成效,三个支教老师又有了新的顾虑。“很担心,我们结束帮扶后,如果没有赫章县第五中学本地老师跟进后续工作,这个心理健康教育就不能持续。”

广州的3名老师和学校商议,拿出了一套“种子教师”的培育成长方案——通过 “种子教师”招募、自荐、选拔、培养、试讲、示范等流程,从全校137位教师中选拔出20余位种子教师,以传帮带的方式重点培育出2位有意愿、有能力、有情怀的骨干“种子教师”。“这样一来,在我们帮扶工作任务结束后,他们还能继续得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跟岗学习了2个月,看到了专业老师的心理咨询,还有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培养。说实在的,我是真的被震撼到了。” 赫章县第五中学的教师陈玉,就是“种子教师”中的一个。如今在她看来,曾经一些只被认为是心情不好、状态不好的孩子们,其实背后都或多或少都有着心理健康的隐患,“他们的心理问题产生的重大诱因,还是与家庭教育的缺失有关。”陈玉和学生们的班主任老师积极沟通,做好大家的心理健康排查工作,针对重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跟踪帮扶。

越来越多的老师们开始对心理健康有了新的理解。帮扶组分批分层给老师们开讲座,“我们想让老师们认识到,只有学生心理健康了,学生才会更好的学习,才能全面的发展和提升。”协调小组还邀请来了北京和广州的专家,到校给学生和家长开专题讲座,让大家都要意识和认可心理健康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还有实际成绩的转变。经过全方位的帮扶,赫章县第五中学的教育水平也有了显著提升。在2021年春季学期全县考试中,七年级成绩比上一年进步18名,八年级成绩比上一年进步14名,九年级成绩比上一年进步17名,完成了从薄弱学校到优质学校的初步蜕变;两年前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在全县还是倒数,如今已是名列前茅。

“我们支教老师,走进大山,就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要在赫章县第五中学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优秀教师队伍。”广州来的老师们,带着贵州山区里的孩子,打开了一扇扇心灵之窗。

采写:南都记者 董晓妍

摄影:南都记者 李思萌 南方日报记者 吴伟洪

部分由受访者供图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