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现代化交通运输的重要方式,高铁的安全性、舒适性、便捷性、经济性等备受社会认可,而对于惠东人而言,高铁出行早已不是一个新事物。
时针回拨到2013年12月28日,连接深圳和厦门的厦深高铁全线贯通,作为设置了惠州南、惠东两个站点的惠州,正式踏入高铁时代,惠东成为惠州市率先享受高铁红利的县区之一。
8年后,惠东站的客流量如何?高铁为当地乃至周边区域发展带来哪些变化?日前,记者对惠东站及周边地区进行了探访。
惠东至深圳旅程缩短至36分钟
再次来到惠东站,站前广场上,老者与少年对弈的雕塑惟妙惟肖,一旁印在地上的各种象棋棋谱也引人注目,花坛花样也被“种”成象棋棋子模样,充分展现了惠东“象棋之乡”的文化内涵。
厦深高铁惠东站通车后,从惠东站向西到深圳最快为45分钟,向东至潮汕最快为1小时17分钟,相较于开通前坐汽车到深圳的2小时30分,至潮汕的5小时40分,极大缩短了旅途时间。
今年4月,在全国铁路新运行图实施后,厦深高铁提速,动车组运行时速由原来的200公里加速至250公里。这让惠东至深圳旅程缩短至36分钟,正式融入深圳“半小时生活圈”,区位优势得到进一步增强。
惠东站站长邹海泉告诉记者,惠东站开通8年来,旅客发送呈逐年增长趋势,2018年客流量达到最高峰135万余人次。不过,在厦深高铁线路中,惠东站的定位只是小站,现有的旅客流量在高铁站点中处于中低水平,与其他县级高铁站相比差别不大。
“平时,惠东站日均客流量约1000人左右,由于毗邻滨海旅游区,流量高峰期为节假日及周末。”邹海泉说,根据观察,到达惠东站的旅客多来自广州、深圳、东莞等地,一部分来自外省,以海边旅游为主,探亲、求学为辅。
近年来,惠东逐步对惠东站站前广场及周边公交站场进行了优化,增设专用公交接驳站、公共厕所、交通执勤岗、旅客服务中心、专用出租车接驳处等基础建设,为高铁与地方交通接驳提供了更舒适的体验。
高铁成就滨海旅游目的地
随着全国高铁网络日益密集完善,一座座城市被串联在一起,惠东站作为这张网络中的一个站点,厦深高铁通车为惠东滨海旅游带来了来自全国各地、源源不断的客源。
数据显示,2013年惠东县旅游总人数为574.1万人次,旅游营业收入18.3亿元;2019年旅游总人数达1415.8万人次,旅游营业收入75.9亿元;2020年旅游总人数为1127.7万人次,旅游营业收入58.3亿元。这意味着,不考虑疫情影响,自厦深高铁惠东站通车这8年来,惠东县接待游客增长近1.5倍,旅游业收入增加超过3倍。
可以说,作为滨海旅游目的地,惠东已不再仅仅是珠三角的“后花园”,更是广东的“马尔代夫”。巽寮湾、双月湾等滨海旅游品牌,已经走出珠三角、走出广东,走向全国。
“交通带来的一点点变化我都能感受得到。”作为惠东滨海旅游业相关从业者,郑力文在巽寮湾经营餐饮行业15年,他明显感觉到高铁开通后游客来源更广泛了。“比如旅游线路的组合,高铁开通催生了更多新搭配,厦门—潮汕—巽寮湾/双月湾—深圳这类旅游线路越来越受欢迎,从全国各地到惠东海边玩的游客也更多了。”
除了带来全国各地的游客,惠东县巽寮旅游行业协会秘书长晏先耀认为,高铁开通带来的便捷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周末游、短途游、亲子游热潮。
实施“双城一体” 建设稔山新城
“稔山镇位于稔平半岛的咽喉位置,高铁站开通8年来,区位优势更加凸显。”稔山镇副镇长刘晓锐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滨海旅游项目落户稔山,也有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有意向在高铁站周边建立研发中心、科技中心等基地。
如何进一步利用好高铁站周边的土地资源,发挥高铁效应带动惠东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当前,惠东已经描绘出蓝图。
《惠东县国民经济和经济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将大力实施“双城一体”发展战略,加快实现县城、稔山新城一体化发展。未来,随着广汕铁路、深汕铁路的规划建设,将有3条高铁线经过惠东,新设立广汕铁路惠东南站和深汕铁路惠东站,深汕铁路惠东站将与厦深高铁惠东站并站。
“双城一体”的其中一“城”便是依托高铁站点TOD,高水平打造的稔山新城。围绕稔平半岛发展规划与需求,以稔山镇为核心,高水平打造集交通枢纽、产业服务、总部经济、科技研发、创新创业、教育医疗、休闲居住、旅游集散等为一体的稔山新城,并加快推进惠州湾惠东稔山和陈塘两个高铁站点TOD新区建设。同时,依托这两个高铁站点及原G324及其北上线,提升双城通勤效率,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带动沿线区域开发建设。
随着规划和蓝图的完善,高铁带动惠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徐徐展开。
观察眼
加速产业建设布局
激发高铁带动效能
高铁作为交通运输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也满足了百姓对方便快捷出行的美好愿景。
随着2013年厦深高铁惠东站的开通,惠东成为全市高铁时代的“尝鲜者”,这为有着“粤东门户”之称的惠东带来了更大发展优势。
高铁的开通,拉近了惠东与深圳、广州等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的距离,使得地域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也促使城市间的贸易、商务往来愈加频繁,人力、财力、资源等元素的交换频率提高,让惠东向着产业结构优化、城市品质提升、发展环境改善方向加速发展。
然而,相比同期建设、同条轨道线路的惠州南站,惠东站的客流量、周边区域发展拉动力似乎并不显著。数据显示,惠州南站位于惠阳区境内,在2017年日均客流量便达到1.5万人次,而惠东站现阶段日均客流仅1000人次左右。
简单粗略的比较下,惠阳区更加临近深圳,且日停靠班次远高于惠东站,均有一定先发优势。不过,从更深的产业布局来看,具有多年发展积淀的惠阳电子信息产业,相比惠东站周边乡村和滨海旅游业、传统女鞋制造业等产业,显然更具吸聚力。
高铁可以带来要素聚集,但产业结构才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以产业集聚人气,留住人口和资源,才能形成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
惠东县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提出,未来五年,将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以大项目大平台建设为支撑,集中精力、集中资源构建“3+5”现代产业体系。
当前,惠州新材料产业园建设全面启动,园区起步区基础设施项目动工建设;大数据产业发展跑出“加速度”,粤港澳大湾区(惠州)数据产业园已签约落户5个项目、总投资达355亿元;广东太平岭核电项目、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项目、惠州LNG接收站、港口海上风电等重大项目建设也在密集开展。
随着惠东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产业层次进一步提升,高铁站的拉动力必将愈加凸显。值得期待的是,未来,惠东县境内还将有深汕、广汕高铁布局,全面打通山海阻隔,促使产业、城乡融合发展。
围绕高铁和产业发展,相关部门和主政者要有更长远的战略眼光,科学编制规划,全面布局交通路网结构,将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轨道和城市轨道交通路网进行有效融合,抓住高铁机遇,搭上时代快车。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