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诞辰110周年 |“创新”是钱学森精神的精髓

科技能见度
+订阅

【编者按】

12月11日,是钱学森诞辰110周年纪念日。

这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名字一经提起,人们就会自动联想到导弹、航天、人造卫星,想到“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钱学森去世时,数十万来自社会各界的普通民众自发为他送别,追悼会上出现国家领导人的身影,他的棺椁上覆盖着鲜艳的党旗,大家都知道里面睡着一位英雄。

人们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不同的时代总是给当时的人们以不同的试炼,而那些不负时代的人,最终也不会被时代所负。钱学森就是这样一个存在。

时至今日,我们仍然感怀钱学森,不仅仅因为他惊世的才华,更因为他对这片土地,对这里的人民深深的挂念。

谨以此文缅怀钱学森先生。


01“如果不创新,我们将成为无能之辈”

钱学森说过,“如果不创新,我们将成为无能之辈。”这是对“创新”的深刻理解。钱学森始终以一种勇攀科技高峰的创新精神,站在世界科技学术前沿,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思谋我国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体现了一位战略科学家的时代高度和创新品质。钱学森强调的创新就是要敢于突破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式,不人云亦云;要敢于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学术前沿问题,不断探索求新。从早年的机械工程、航空工程开始,到应用力学、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再到航天工程,直到晚年的系统科学,他一生涉足数十个现代科学技术领域,堪称生命不息、创新不止。

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将全方位“由大变强”,创新是“由大变强”的根本驱动力。

钱学森在基层指导科研攻关

钱学森在基层指导科研攻关

我国“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之路仍面临诸多困难和难题需要破解,要从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多措并举提升我国科技创新水平。说到底,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科技领军人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我们要进一步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改革人才激励机制。可以通过引进、激励等政策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战略领军人才的作用。

02 辩证唯物主义是始终走在科学最前沿的“秘密钥匙”

伟大的创造来自科学的方法。年轻时代,钱学森曾认真阅读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他多次跟学生讲,我在科学上取得一些成果,就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收获。他特别钦佩A·爱因斯坦、R·奥本海默等科学家,因为“他们不仅献身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而且他们的思想都是辩证唯物主义的”。

辩证唯物主义正是钱学森不断超越他的同行,始终走在科学最前沿的“秘密钥匙”。作为一名技术工程出身的科学家,钱学森始终注意从实践出发,总结、提炼、检验理论设想,是一名善于将工程实际与理论创新融会贯通的科学大师;作为一名自觉的马克思主义者,钱学森始终以科学的精神对待真理,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锻造严谨、朴实,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品格。

钱学森(左三)与同事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丹尼尔和佛罗伦萨古根海姆喷气推进中心办公楼前的合影

钱学森(左三)与同事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丹尼尔和佛罗伦萨古根海姆喷气推进中心办公楼前的合影

钱学森一生追求真理,开拓进取,笃学不倦,他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学术思想博大精深。他不仅让中国的火箭、导弹、卫星上天,更提出现代科学新体系;他创建了系统科学,提出系统科学思想方法,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成为当代人类认识复杂世界的新工具,晚年的他更在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地理科学、建筑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学术领域不懈探索耕耘,提出的诸多新观点、新思想、新理论,时至今日依然在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科技、社会和经济发展。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知名专家于景元先生指出,钱老一生有过三个创造高峰。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钱老逝世前这一阶段,是第三个创造高峰。“这一时期,他学术思想之活跃,涉猎科学之广泛,原创性之强,在学术界是十分罕见的。他提出了许多新的科学思想和方法、新的学科与领域。”

钱学森经常讲:“科学是不完善的。如果科学真正是完善的,那就没有科学研究可做了,今天的东西就是昨天的东西,昨天的东西又是前天的东西,都是老一套了。科学是在不断前进的……”钱学森说,要发挥我们的优势,我们有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又有中国人几千年文明的智慧,我们要敢于创新,不迷信洋人!“中国人为什么不敢闯?科学在于创新,在老圈子里兜是没有出路的。”

钱学森认为,所谓新,就是并非已有科学规律所能预见到的,或者说不合常理的。他一向反对迷信外国人和迷信经典,并说,“科学研究并非都是逻辑思维。恰恰相反,科学创造性活动最核心的那一部分是形象思维,是在对事物的已知认识的基础上猜的。最后验证是逻辑思维。天才的发现是从不天才的工作得来的。不注意平常的一点一滴的积累,出不了大的突破。”他还说,“跨度越大,创新程度也越大。而这里的障碍是人们习惯中的部门分割、分隔、打不通。大成智慧教我们总揽全局,洞察关系,所以能促使我们突破障碍,从而做到大跨度地触类旁通,完成创新。”

正是由于钱学森具有极为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善于开拓创新的精神,他才对我国航天事业、对“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作出了杰出贡献。

1978年,在深入阅读《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后,他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交了包含18条具体建议的书面发言,涉及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组织管理和教育科研等。

左图为钱学森和家人于1959年在中国科学院中关村宿舍的留影,墙上挂的是郭沫若于1956年12月4日所赠的“补壁”诗作(右图为郭沫若信件手稿)。此诗由郭沫若于1956年夏创作,以此感谢钱学森在十二年科学规划中的贡献。

左图为钱学森和家人于1959年在中国科学院中关村宿舍的留影,墙上挂的是郭沫若于1956年12月4日所赠的“补壁”诗作(右图为郭沫若信件手稿)。此诗由郭沫若于1956年夏创作,以此感谢钱学森在十二年科学规划中的贡献。

在上世纪退居国防科研领导岗位后,他有了许多的理论创新。他开创和积极参加了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等大的科学部门的研究。以他为首,创建了复杂性研究的中国学派,提出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概念;提出了超越还原论、发展整体论、完善和丰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系统论;创造了从定性到定量、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综合集成法、研讨厅体系和社会主义建设总体设计部;提出了大成智慧学等。

正如于景元研究员所说的,钱学森到了晚年,他的思想又有了新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达到了新高度,形成了钱学森综合集成思想。这个思想在哲学层次上的体现就是大成智慧,在科学方法论层次上的体现就是综合集成方法,在工程技术层次上的体现就是综合集成技术(如系统工程),在实践层次上的体现就是综合集成工程(如航天工程)。这样,综合集成思想、综合集成方法、综合集成理论、综合集成技术、综合集成工程就构成了钱学森综合集成体系,钱学森的这套体系不仅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更有更大的科学价值,它孕育着一场新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上的革命,其意义和影响是广泛和深远的。

03 科学创新需要不畏艰险的勇

2001年10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党委发出《关于向“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同志学习的通知》,在谈到“要学习钱学森同志坚持真理、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时说:“独立自主、求实创新,是科技工作者必需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也是成就事业的重要保证。钱学森同志是一位逻辑严谨、学术思想活跃、富有科学预见性和敏捷洞察力的科学家。他始终站在世界科学技术的前沿,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不懈追求,勇于探索。他做学问严格地遵循科学研究的规律,从不投机取巧,不走捷径;他在科学面前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真理;他始终坚信‘在科学上没有最后’,即善于继承前人,更勇于超越前人,取得了许多开创性的科学成就;他接手每一个研究课题,始终做到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这种开拓创新、严谨细致的作风,(在)钱学森一生(中)贯穿始终,成为他攀登科学高峰的强大动力。我们学习钱学森同志,就是要像他那样,在国防科技事业中‘坚持真理,诚实劳动,奋发图强,顽强拼搏’,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努力掌握和赶超世界尖端科学技术,推动国防科技事业和武器装备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马克思有句举世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哥白尼也说过:“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

从钱学森读大学到他以后工作的半个多世纪里世界科技发展十分迅速。他始终站在了世界科技的前沿,与时俱进、善于攻关、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他敢于想前人没有想过的事,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敢于攀登前人没有攀登过的科学高峰。

当钱学森听到国外一些学者说,现在在英国和美国有一种情况很不好,年轻人很保守,跳不出老师的框框,这很不好,科学要发展,就在于有新的见解,老年人保守还说得过去,怎么年轻人也保守?就此,钱学森对国内科研人员讲:“我们做科学技术工作一定要敢于创新,不要保守。假如这个人工作了20年,老没有新东西,虽说勤勤恳恳地工作也有成绩,但没有新的东西,他的成绩毕竟不是很大的。”

钱学森敢于创新的基础主要是他不断地学习各种最新的科技知识,不断地研究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他的创新精神与他的科学精神也是分不开的。今天,党中央已经向我们发出了要在世界高科技领域继续占有一席之地的动员令,我们年轻一代的科技工作者一定要大力弘扬钱学森勇于创新的精神,开辟一条前人没有走过道路,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增添新的辉煌,为形成高科技产业的整体优化和局部强势作出新的贡献。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也记得,在钱学森身边工作的日子里,他一再被要求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打破专业局限来分析和思考问题。钱学森支持新学科,扶植边缘学科,每一种创新的观点和设想都能得到他的鼓励。他说:“要提倡创新思维,正确与否交给实践去检验”。正是在钱学森的建议和支持下,王永志30多岁就当上了新型导弹的总设计师。

04 科学创新需要理论联系实际

1956年5月1日,钱学森在给华东航空学院共青团的贺信中鼓励青年:努力钻研航空理论和技术,以结合实际,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航空技术的进展是一日千里,非有明确的理论不能赶上先进成就。但如果不能结合实际,理论就落空。不要忘了这一点真理!

科学技术的创新,不是异想天开的胡思乱想,也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比如在治理沙漠问题上,一般人们只看到沙漠的缺点和危害,采取“堵”的方式被动地治沙。而钱学森则通过实地调查,提出利用沙漠阳光充足的优点来发展知识密集型的大农业——沙产业,从而既实现环境效益又能实现经济效益,一举两得,他的独到的见解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钱学森理论联系实际,不拘于陈见,勇于创新的科学作风。钱学森在世纪之交的一次谈话中指出,“我们不能死抱住过去的教条,要根据新的形势、新的实践加以发展。强调创新,这就抓住了科学研究工作的本质。”我们认为这段话也是钱学森自己毕生的实践体会。

05 艺术是创新的伴侣

 

钱学森与夫人

钱学森与夫人

钱学森经常向人们讲述,从小时候父亲送他去学习绘画和音乐到大学期间参加学校铜管乐队,从西子湖畔作画到波士顿歌剧院欣赏音乐,从写作《音乐和音乐的内容》到对艺术的切身感悟,从与歌唱家蒋英喜结良缘到科学和艺术相结合。钱学森用精彩的人生历程为我们绘就了一个晶莹剔透、灵动飘逸而又幽深高远的艺术世界。

钱学森的艺术世界内蕴着对艺术的深切感悟,既自成一体,又与科学世界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特征。科学和艺术有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共同丰富着钱学森的艺术世界。1991年,钱学森荣获“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在授奖仪式上,钱学森说,“蒋英是女高音歌唱家,而且是专门唱最深刻的德国古典艺术歌曲。正是她给我介绍了这些音乐艺术,这些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使得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也要感谢我的爱人蒋英同志。”

△钱学森(前排左一)参加上海交通大学管乐队

△钱学森(前排左一)参加上海交通大学管乐队

钱学森的艺术世界以其特有的思维方式影响和作用着科学世界。钱学森有过精辟的分析:“从思维科学角度看,科学工作总是从一个猜想开始的,然后才是科学论证;换言之,科学工作是源于形象思维,终于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是源于艺术,所以科学工作是先艺术,后才是科学。相反,艺术工作必须对事物有个科学的认识,然后才是艺术创作。在过去,人们总是只看到后一半,所以把科学和艺术分了家,而其实是分不了家的;科学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科学。”而它们也离不开灵感思维的启发。“灵感思维是人们在生活中真有的,我自己就有过多次,解决了研究中遇到的难题。这都是半梦半醒时发生的。现在我想:这是在正常清醒情况下,头脑中框框太多,阻碍大跨度的思维,所以要在半梦半醒中突破障碍,见到事例。”

06 创新迸发青春力量

青年的创新为人类换来的文明纵观古今,一向令人叹为观止。

当代青年应当学习和弘扬钱学森勇于探索、敢于超越的创新精神,感悟钱学森科艺并举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成长之路。就要像他那样具有宽阔的战略视野和前瞻的战略思维,具有敢为人先的雄心壮志、勇于超越的豪迈气度,不断激发创新的内在动力,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世界文明和人类进步作出切实的贡献。

 (本文作者王文华,高级工程师、钱学森研究者、科普作家,南方日报经授权发表。)

编辑 吕虹
校对 陈大钻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