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大湾区如火如荼建设,珠三角经济发展发生结构变化,香港的角色如何转变?12月1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国际论坛2021:迈向新发展格局的中国经济与大湾区发展”在北京、广州线上线下同步举行。
“我们要寻找香港与大湾区的新经济合作模式。”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大学教授叶嘉安表示,在大湾区的背景下,香港要成为科技创新中心,香港和珠三角的关系要从“前店后厂”转向“前台后室”的新区域合作模式,即香港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在内地设“前台”开辟市场,其则作为“后室”提供生产性服务。
自改革开放以来,香港和珠三角的合作日趋紧密和高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过去依赖市场力量驱动下取得成功的‘前店后厂’区域合作模式,自2000年以来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难以为继的态势尽显。”叶嘉安说,一方面,珠三角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际化水平迅速提高,另一方面,香港作为连接珠三角和世界桥梁的作用正在减弱。
叶嘉安及其团队从去年开始在珠三角开展高新科技企业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发现尽管香港拥有科技研究的优势,珠三角在使用香港的高新科技、劳动力和生产性服务业上仍然存有若干障碍。”他说。
叶嘉安阐述道,珠三角的发展动力已由过去的生产要素驱动转变为科技创新驱动,正在形成区域层面完备的高科技产业供应链系统,以及兼具内需和海外混合的目标市场。“目前,香港参与珠三角新一轮高新科技产业发展主要依赖于港资企业跨境直接投资以及其作为国际窗口的独特角色,但香港生产性服务业和珠三角高科技制造业之间正在出现的脱钩效应值得警惕。”
因此,叶嘉安建议,要让珠三角高新科技企业更好了解香港的高新科技,进一步优化香港研发环境,完善其上游创新能力,使其与珠三角的中下游互补性创新环节更好地衔接。
“企业本身的内部组织联系,对其在香港和珠三角之间的高新科技产业互动发展至为重要。”叶嘉安认为,香港必须致力发展原始创新和本地的高新科技产业,鼓励在香港发展从0到1以及从1到100的新创产业到珠三角投资设立高科技企业。
同时,香港生产性服务业应以“前台后室”的区域合作模式,抓住珠三角商业机遇,通过智慧湾区建设、商务签证与过境柜台促进包括人、货物、资金、数据和信息等多种生产资源的跨境便捷流动,促进香港参与大湾区的高新科技产业发展。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周甫琦 钟晓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