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广东 | “现存不多的大鹏军语”——大鹏山歌

广东省非遗促进会
+订阅

大鹏山歌是用“大鹏话”传唱的民歌,其历史可追溯到明末清初,盛行于清末,传承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现主要流传于深圳市大鹏、南澳等地区。

“大鹏话”又叫“大鹏军语”,古时大鹏城为军事重镇,城内外居住的军民达千余户,大多来自不同的地方,且多沿用各自地方的方言,在大鹏当地生活、繁衍、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当地独有的方言形式,故当地又有“千音”之称。大鹏当地的军户人家,既要务农、捕鱼生产,亦肩负戍守之职,在其生产、生活过程中,不断吸收、融合沿海地区渔歌、咸水歌、客家山歌等音乐元素,而产生了独有的以“大鹏军语”为基础的“大鹏山歌”。

大鹏山歌的演唱形式灵活多变,不需要固定的场所,山间、田头、海角、村尾等任何地方均能演唱;其延长也不受人数限制,人多时能唱,人少时也能唱。大鹏山歌演唱多为即兴编词、即兴演唱,看到什么就能唱什么,想想到什么就唱什么,其歌词内容等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大鹏山歌的题材丰富,从歌曲用途上可分为地名歌、问答歌、哭嫁歌、哭丧歌、仙歌5种;从表现内容上分为劳动歌、爱情歌、掌牛歌和生活歌4种。演唱方式有独唱、男女对唱、群唱和尾驳尾斗唱等;修辞手法多用比喻、起兴、赋体、叠字和双关语;句式结构多为七言四句、五言二句和五言一句的散板;曲调较为平缓,基本上是一字一音,偶尔会出现一字二音、三音,四句中第二、四句有较长的拖腔。

演唱大鹏山歌的“大鹏军语”,是我国现存不多的古代“军语方言岛”语言之一,在语言学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大鹏山歌包含着的大鹏地区传统民俗风情、风貌等内容,对于大鹏的历史变迁、人文社会环境的研究,是不可多得的佐证材料。

目前大鹏山歌已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