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泉阳江造之后:竞争、变革、合作

南方+ 记者

去年5月,阳江本地刀剪龙头企业收购“王麻子”商标;

今年10月,A股“刀剪第一股”张小泉投资的阳江智能制造基地顺利投产。

“南有张小泉,北有王麻子”,再加上岭南阳江十八子,成就了传统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刀剪记忆。而今, 市场变化,技术更迭,风云际会之下,中国三大刀剪品牌齐聚阳江。

上世纪80年代,阳江这座粤西小城,凭借技术优势、人才积累和产业链沉淀,蓄力成长,成为中外知名的“中国刀剪之都”。如今,随着两大老字号的进驻,这座传统刀剪产业重镇迎来了产业发展新的十字路口。

是机遇还是挑战?是竞争还是合作?张小泉阳江造之后,阳江刀剪产业将迎来怎样的变革?三大品牌齐聚能够给中国刀剪产业发展带来怎样新的想象?

张小泉阳江智造基地投产,阳江刀剪产业迎来重量级成员。受访者供图

张小泉阳江智造基地投产,阳江刀剪产业迎来重量级成员。受访者供图

image.png

一座城聚齐国内刀剪品牌三强

没有一个刀剪品牌能够不被阳江的产业链所吸引

在国道325阳江市阳东区城区到阳东区北惯镇路段,短短几公里道路两旁聚集着十八子、金辉刀剪、美珑美利、银鹰等数百家阳江刀剪生产企业。如果把目光放得更高远些,2700多家刀具生产企业,4500多家刀剪上下游企业在整个阳江市星罗棋布。

可以这样说,来到阳江,就找到了国内最完整的,从上游钢材生产、刀具设计,中游刀剪机械制造、零配件制造、刀剪生产,到下游包装、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一应俱全的五金刀剪产业链。

这样高的产业集聚度,在全国刀剪行业算得上首屈一指。阳江制刀手工业在当地具有悠久历史,改革开放后,阳江刀剪民营企业迅速发展,凭借较强的制造实力打入国际刀剪产业链,开始为国际知名刀剪品牌代工生产,阳江五金刀剪产业得以发展壮大。

数据显示,目前阳江五金刀剪年产值超550亿元,年产量约占全国70%,出口约占全国85%,从业人员近20万人,拥有一大批制刀技术熟练的产业工人。

张小泉阳江智造基地生产车间。

张小泉阳江智造基地生产车间。

庞大的产业链生态,让阳江刀剪产业生生不息,也吸引了来自杭州的中华老字号刀剪品牌张小泉的目光。今年10月18日,在江城区银岭科技产业园,由张小泉投资3.5亿元建设的阳江智能制造基地正式投产。该基地主要生产高档刀剪,自动化、数字化生产水平较高,一年生产3000万支各类刀剪。

张小泉阳江生产车间,机器手为菜刀智能开刃。

张小泉阳江生产车间,机器手为菜刀智能开刃。

说起落户阳江的原因,张小泉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甘述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阳江投资建设刀剪智能制造中心,可以就近采购生产设备、原材料,减少物流成本,并可依托阳江刀剪之都的品牌优势和集聚效应,推动“张小泉”做大做强。

金辉刀剪生产的“王麻子”厨刀。受访者供图

金辉刀剪生产的“王麻子”厨刀。受访者供图

与张小泉走进来不同,另一刀剪老字号“王麻子”则是阳江本土企业走出去的结果。广东金辉刀剪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金辉刀剪”)是阳江一家靠为国际一线刀剪品牌代工成长起来的龙头企业,对创立自己的品牌渴望已久。2007年,金辉刀剪曾以“金辉”为自有品牌在上海商超开辟专柜售卖刀剪,由于知名度不响,“金辉”品牌未能掀起波澜。此后,金辉还曾收购过海外小品牌,入股其他品牌,都未能见效。

去年初,因经营不善,北京文教器材厂拟转让北京栎昌王麻子工贸有限公司100%股权,同年5月,经过385轮激烈竞价,金辉刀剪成功竞得北京“王麻子”商标所有权。

至此,中国刀剪三大品牌齐聚阳江。

image.png

智能化转型升级全面提速

投产以来的这些天,张小泉阳江智造基地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

倒边、开刃、抛光……在张小泉阳江智造基地,记者看到在制胚、磨削、开刃等核心制刀环节,智能化生产已经大显身手。自动水磨机和智能开刃工作台的机械手如同人手一般灵活,完成取刀、放刀以及开刃、抛光等作业,实现“机器代人”的智能生产。据介绍,该基地正加大探索刀剪生产的自动化,力争短期内实现约60%刀剪生产工序工步串联自动化生产。

张小泉,阳江造

一直以来,由于制刀工艺流程多,以及产品型号多、单个型号产量不大等原因,阳江刀剪生产一直以人工操作传统机械设备生产为主。这种传统生产模式显然已经跟不上日益增长的订单需求和品质需求。在生产环节实现自动化、标准化、智能化的转型升级成为阳江刀剪企业必然之选。

 记者在走访中也发现,很多本地企业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以鸿丰实业为例,与阳江一家机械制造企业合作,投资研发打磨机器人,探索五金抛磨这一关键工序的革命。“一台数控砂带磨床可替代三台手工打砂机,功效比手工快2-4倍。”企业负责人陈世添表示,数控砂带磨床填补了刀剪轮廓机械化打磨的空白,已经获得5项发明专利、40多项实用新型专利。他们正在研究更高难度的刀身打磨技术,以实现整个刀剪产品的机械化打磨。

另一个本地知名企业永光刀剪也引进了目前国际最先进的锻打刀具生产线,生产出来的刀剪产品锋利度、使用耐久性、机械强度等更好,产品品质的提升获得客户好评。公司总工程师林良勇表示,公司去年迎难而上投入1000万元研发了30多款新产品,营业额不降反增,逆势上升。   

金辉刀剪投入使用的激光焊接设备,刀剪焊接效果更好,效率更高。

金辉刀剪投入使用的激光焊接设备,刀剪焊接效果更好,效率更高。

当然,对于产业链庞大的整个阳江刀剪来说,智能化的推进还远远不够。张小泉的进驻,确实像一尾鲶鱼一样,加速了这一进程。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车晓舟认为,张小泉阳江生产基地的智能化实践,对阳江刀剪生产起到借鉴带动作用。“阳江企业可以在某些生产工艺进行优化集成,使用新工艺、新设备,实现局部性的智能化生产。”车晓舟建议道。


image.png

竞合加剧,刀剪产业将走向何方?

 挑战不仅仅来自于生产环节。

 对阳江刀剪产业来说,实现更高质量的转型发展,更需要闯过去的是品牌关。

阳江刀剪生产能力全国第一,五金刀剪产业年产值超550亿元。然而品牌建设不足,4500家刀剪上下游企业中,只有十八子一家全国知名品牌,不能不说是阳江刀剪产业发展的一大短板。

“我们给国外一线品牌代工的刀,别人卖几百元,我们只能卖几十元,这就是品牌的差距。”金辉刀剪副总经理钟嘉良说。在去年5月拿下“王麻子”商标后,金辉品牌化之路才真正迈上快车道。“王麻子此前经营不善与制造技术落后有关,但品牌影响力还在,我们制造能力强,但品牌不响,两两结合,恰好弥补了缺点,放大了优点。”钟嘉良说道。今年初,阳江产的王麻子刀剪重新投向市场,迅速获得市场青睐,预计今年全国销售额将达2.5亿元

金辉刀剪生产的全新“王麻子”菜刀。

金辉刀剪生产的全新“王麻子”菜刀。

“发展自主品牌是外贸代工型企业升级的必由之路。阳江刀剪企业应在稳住外贸的同时,要以自主品牌为牵引,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和市场影响力,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谢宝剑表示。

 这方面,新入者张小泉已经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11月16日,张小泉发布公告,称拟在阳江设立供应链管理公司,将进一步提升公司在行业内的上下游资源整合能力,开展原材料集约采购,以更好把控原材料质量,应对原材料价格波动。此前,张小泉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夏乾良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张小泉将融入阳江刀剪产业集群,联合本地企业加大与上下游的协调,除上游进行原材料集采外,还将同下游的国内外商超等进行谈判,争取占领更加优质的线下渠道。

 三大刀剪品牌间更大程度的竞合,或许才刚刚开始。

有专家认为,张小泉作为上市公司,在资金、人才、品牌效应等方面具有更大优势。如果十八子、王麻子等不能找到具有自己特色的品牌化发展之路,那么张小泉就会在市场竞争以及在阳江刀剪产业链中处于更加主导的地位。“张小泉在上市融资、智能制造、品牌化等方面都已经走在前面,如今在融入阳江产业方面动作频频,阳江企业要向张小泉学习,认清差距、奋起直追。”广东省社科院经济学研究员丁力说道。他认为,阳江本地的刀剪品牌还是要做大做强,不能只满足于代工,否则阳江可能会成为张小泉的生产基地,这对阳江产业发展和当地税收都是不利的。

十八子与科研机构成立科创基地,加大高端钢材研发。  受访者供图

十八子与科研机构成立科创基地,加大高端钢材研发。  受访者供图

在竞争的同时,如何抱团合作,进一步做强民族刀剪品牌,可能是对于阳江来说更为重要的课题。

张小泉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夏乾良曾在多个场合表示,张小泉要做世界的“张小泉”,彰显了老字号的国际化发展目标;金辉刀剪副总经理钟嘉良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要力争把“王麻子”做成国内厨刀领域第一,并打向国际市场,让老字号发扬光大;阳江十八子发力科创,已与阳江合金材料实验室共建科创基地,加大对刀剪高端钢材的研发,目前,研制出的7Cr(7铬)和9Cr(9铬)马氏体不锈钢质量与性能已达到进口材料水平,将在高端刀剪领域与国外品牌展开竞争。

应用十八子研发的7Cr(7铬)和9Cr(9铬)马氏体不锈钢制造的菜刀。受访者供图

应用十八子研发的7Cr(7铬)和9Cr(9铬)马氏体不锈钢制造的菜刀。受访者供图

“依托产业基础,头部品牌要以良性竞争推动产业发展,推动阳江从刀剪制造基地迈向品牌基地。”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谢宝剑认为,阳江本地企业要以开放的心态,坚定不移走品牌化、高质量发展道路,倒逼自己不断发展壮大。与此同时,龙头企业要以更大的格局加大合作,发挥对产业链引领作用,推动民族刀剪品牌走向国际。

“我们对外来品牌和本地品牌一视同仁,鼓励龙头企业做好表率,鼓励企业加强沟通协作,引领阳江刀剪产业提质升级,迈向国际水平。”阳江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把阳江刀剪产业集群做得更大更强,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张俊 

【图片/视频(除署名外)】张俊

【统筹】赵文君 伍青

编辑 李明秀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