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州市聚焦高质量发展和产业定位,以需求为导向,促进人才引进与重点产业、重大项目相结合,坚持“政策扶产业、产业聚人才、人才领发展”的总体思路,实现人才工作良性循环,为化州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化州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现场
揽才留才出招“高”
加强统筹规划贯通政策渠道
化州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作用,坚持牵头不包办,抓总不包揽,统筹不代替,自下而上形成良好态势,高位谋划政策实。聚焦本市发展与产业定位,制定出台《化州市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实施意见》《关于实施乡村振兴“十个一百”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的通知》,已建成1个市级人才驿站、23个镇(街)人才驿站,为化州高质量发展聚智蓄力。
进一步细化完善人才政策配套实施细则,一方面,抓好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后勤保障工作,着力解决其配偶工作调动、子女入学入托、户籍关系转移、医保社保服务等问题。另一方面,提高薪酬待遇,市人才经费调整升级至每年300万元,列入年度财政预算经费,及时落实人才补贴政策,2021年度已发放住房补贴、安家费等人才补贴经费合计等共计339.6万元,受益78人次,免除各类人才后顾之忧。
化州市化橘红产业培训班会议现场
引才纳才力度“大”
对接产业需求扩大人才增量
化州针对本地教育、卫生系统人才稀缺的“窘状”,着眼现实需要和长远需求,组织教育、卫生系统到各高校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共成功签约329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学历53人。
突出柔性引才形式。实施“产业+人才”“项目+人才”柔性引才引智模式,释放人才效应。医疗系统以年为期引进专家教授“组团式”帮扶,引入南方医院6名、省中医院4名专家教授,分别对接帮扶化州市人民医院、化州市中医院,此外,借智借力,推进省妇幼保健院与化州市妇幼保健院开展深度合作。截至2021年底,医疗系统组团帮扶已推进至第四批,有效填补化州200多项诊疗技术空白,让化州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省级同质的医疗服务,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健全动态“人才资源库”。通过项目合作、技术咨询、课题攻关和灵活办公等动态举措,吸纳市内外67名专家驻站,其中省内重点院校、科研所专家24人,以此强化人才动态跟踪管理,扩大乡村振兴驻站专家规模,持续提升驿站建库质量。
化州市为优秀专家和拔尖人才颁证
养才用才举措“实”
善将人才资源化为发展优势
化州聚焦乡村振兴对人才需求情况,分领域、分行业、分类别,“精细育才、精心用才” 让人才队伍成为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挖掘特色人才。深度聚焦当地特色产业,持续推进化橘红产业专业技术人才工程、“金种子”农村电商人才工程,有力推动本地特色农产品直播产业发展。抓好两个省“扬帆计划”,推进“三个一百”(百名青年干部、百名青年名师、百名青年名医)等特色人才工程,举办各类人才培训共计159场次,覆盖15300多人次。
注重实用育才。实施乡村振兴“十个一百”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建立63个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在化橘红等十大领域中分别遴选100名优秀人才重点培养。同时,建强市职业技能训练中心,开展送技下乡、送教下乡活动,宣传各项培训政策,今年累计组织6269人次参加培训并颁发证书,持续擦亮“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品牌工程。
搭建机制用才。健全人才作用发挥机制,推行“三个优先”激励机制,将年纪轻且示范带动性强的农村实用人才优先列为党员发展对象、优先作为后备干部、优先推荐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推选712名“双带”能力强的“土专家”,担任村级党组织书记或村级“两委”干部,发挥人才“传帮带”作用,引领乡村振兴行稳致远、笃定前行。
【南方日报记者】邓美芸 李文才
【通讯员】羊丹 谢振宇 沙雨娴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