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于深圳这片营商沃土,前海的区域建设起点并不低,但实际却面临“高位过坎”的挑战:
一方面,要实施比特区更特的先行先试政策;另一方面,要深化“深港合作”这一立身之本,最大限度吸引港人港企入区发展。
这必定让前海比其他任何区域都更早遇到体制机制新障碍,唯有以问题为导向,寻求制度性“破题”,才能过“坎”通行。
正所谓“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11年间,前海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大胆“吃螃蟹”,改革体制机制,“首个”“率先”成为高频词。
在前海,任何时候问这里的港澳和外资企业“最有印象的前海政策”,“个税优惠”几乎都是脱口而出的答案。
“企业最核心是人才,这项制度为我们吸引到很多国际顶级人才。”瑞银前海是首家在前海落户的国际知名财富管理机构,其首席运营官蔡永为的观点极具代表性。
深谙此中重要性,前海建设初期即在“招商引资”的同时“招才引智”,“税”正是最核心的改革之一。2012年6月,国务院批复支持前海实行比经济特区更加特殊的22条先行先试政策,其中就包括率先探索个税机制改革。
当时内地个税最高税率为45%,既高于香港和新加坡,也高于印度、美国和德国,标准差异对人才流动造成一定制约。
半年后,《前海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个税补贴暂行办法》正式实施,在全国首创个税超过15%的部分给予补贴,成为“22条”中最先落地的制度创新。以年应纳税所得额百万的境外高端人士为例,补贴后实缴为15万元。
同时,在制定产业准入目录及优惠目录基础上,对符合条件的企业也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比内地通行的25%企业所得税率低了10个百分点。
由于改革力度大,一度引发“该不该给发达地区这么多优惠政策”质疑。但经济学家、时任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范恒山等一众专家力挺:“这是给试验区的,不是给发达地区的。且事出有因,前海是深港合作示范区,那就必须考虑香港在税收等方面的规制,否则就合作不起来。前海要保持探索的先进性,并使这种探索始终符合生产力发展方向。”
时至今日,前海个税制度已累计认定1611人次前海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仅2020年申报的港籍人才就占总认定人数50%以上。而今年7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又支持前海15%企业所得税政策延期2025年,优惠目录扩围、门槛降低,预计全年新增受惠企业1.2万户,进一步减免税款约5亿元。
“作为港资企业,我们对融入内地发展所要考虑的因素众多,适合的法律环境和制度上的创新是我们选择前海的重要原因。”11月19日举行的前海招商大会上,在香港本土发展60年的老牌券商——香港胜利证券正式开启投资前海之路。公司高级投资经理周武道出“选择标准”。
而这也正是前海多年来实际使用外资总量屡创新高,逐渐占深圳近一半的“关键一招”。
香港素被认为是“法治社会”,港企异地投资最担心的就是对当地法治环境的不适应。国家统计局深圳调查队曾作过《前海涉港合同适用香港法律调查报告》,75.3%的企业都表示“投资前海时最看重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
作为国家唯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示范区,“法治改革”是前海有别于国内其他功能开发区和自贸区的突出特点,也是核心竞争优势。
2015年初,前海法院在全国首创涉港合同可适用香港法律,率先引入港籍陪审员参与审理涉港案件,建立系统完备的域外法律查明机制。“在商事活动中,国际商事主体更愿意选择熟悉的法律解决纠纷,以增强对风险的预知和判断。”时任前海法院院长闻长智曾如是解释。
其国际合作与发展处处长黄郭勇说,目前该院仲裁员名册覆盖77个国家和地区,境外仲裁员占比超过41%,是境外仲裁员占比最高的内地仲裁机构。
“落户前海7年,我们从首家深港联营律所升级为粤港澳联营律所,人员规模从十几人发展到仅总部就有80多人,跨境业务占比增长到约50%,背后离不开前海的制度创新。”华商林李黎(前海)联营律所管理合伙人王寿群说。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张玮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鲁力(部分图片由前海管理局提供)
【海报】招凤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