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说|徐铭侃:破译智趣教育密码,培养“完整的人”

南方+ 记者

(视频|中山市实验小学校长说,时长共55秒)

“精神·传承”,写在中山市实验小学党员教育实践基地里。该基地于今年2月筹备建设,5月正式揭牌。走进基地,红色精神谱系队课/党课安排表等罗列在墙上。从校领导、党员教师,到少先队员,一一化身主讲人,不定期讲党课、队课,向家长、师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传承红色基因。


中山市实验小学党员教育实践基地。 南方+ 李姗恒 拍摄

中山市实验小学党员教育实践基地。 南方+ 李姗恒 拍摄

中山市实验小学校长徐铭侃表示,文化传承,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积淀。办学60多年,实验小学积极开展素质教育的改革和探索。2012年以来,学校在办学历史中“寻根”,在理论学习中“问道”,在实践中聚焦,发展出智趣教育的办学特色。

“智趣交融,追求的是培养‘完整的人’。”徐铭侃自2015年到实验小学就任校长以来,破译智趣教育密码,大力推动师生基本素质全面发展。

徐铭侃。  南方+ 李姗恒 拍摄

徐铭侃。  南方+ 李姗恒 拍摄

三大课程体系开展德育

智趣,反映学校既在努力促进学生智力水平的发展,也在努力促进学生情感素质的提升。徐铭侃表示,学校除了国家规定的基础性课程外,还有拓展性课程和选择性课程,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每周学校都有两节《道德与法治》课,但仅仅如此是不足以做好德育的。”徐铭侃介绍,实验小学探索各学科与德育深度融合,每一个学科都有立德树人的根本立场。“我们所做的工作除了传递学科知识,也在发掘每一个学科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独特功能。”比如体育,除了强身健体,一场比赛就能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拼搏精神;数学,注重培养学生尊重真理,要敢于思辨、要有批判精神等。

“智趣教育”学生作品展示。 南方+ 李姗恒 拍摄

“智趣教育”学生作品展示。 南方+ 李姗恒 拍摄

自2016年开始,学校每学期组织全体学生参与研学旅行活动,以“小眼睛看大中山”“小眼睛看大广东”为主题,带领学生走进高新技术工厂和现代化农庄,走进博物馆、科学馆、规划馆和美术馆,走进大学、科研院所。

“现在中山在大力发展翠亨新区,依你们看,为什么要重视它,应该发展什么好?等你们长大了,能不能在这里实现你们的理想?”学校曾组织学生到翠亨新区的规划馆,一连串的问题,引导着这些十一二岁的孩子们去思考,去成长。科学与人文,自然与社会,在孩子眼中尽显魅力。这就是选择性课程,以活动育人,阵地育人。除了研学,学校每年固定开展芬芳读书节、智趣科技节、阳光体育节、缤纷艺术节、和美心理节等活动,让活动育人系统化、常态化。

“智趣教育”活动剪影。 南方+ 李姗恒 拍摄

“智趣教育”活动剪影。 南方+ 李姗恒 拍摄

家校共育,为学生创造有利发展环境

“户外研学,事关安全,并非所有家长都能接受。”这个话题,对于家校共育取得显著成效的实验小学而言,总能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

在徐铭侃看来,家长和学校是一对矛盾共同体。它们互相依存,也存在着对立关系。学校有学校的教育、家长有家庭教育,家长对学校教育既信任也怀疑,既满意也充满更多的期待,这是推动学校教育发展的客观动力。如果所有的家长对学校都百分之百满意,那学校就没有改革的重点。正是人民群众对教育的美好向往,才推动学校不断实现自我更新、自我发展。“但更多的时候,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应该形成合力,学校要对家长坦诚,学校开放程度越高,家长对学校的信任度就越高。”徐铭侃表示,像研学旅行这样的活动,包括研学旅行的目的地、课程内容的设计、旅行社的选择、价格的谈判,家委会都会参与。

校园“五节”活动展示。 南方+ 李姗恒 拍摄

校园“五节”活动展示。 南方+ 李姗恒 拍摄

“如果学校本着一个开放、信任、互相尊重、平等的姿态,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从情感上就能得到家长更多信任。家长参与更多事物,使得学校各项工作得到多方监督,也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徐铭侃说,学校不是一个封闭性的单位,它是一个凝聚各方力量的平台,多方共同完成一个任务——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小学阶段是观念、品格、性格、习惯不断养成的一个起步阶段,也可以叫关键阶段。每一个人都应该建立一种意识,既要悦纳自己的性格特点,又要反思自己性格可能给社会带来的不利,注意约束自己。习惯的养成渗透在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中。所有的成长都体现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每一个领域、每一个空间、每一个细节中。

校园。 南方+ 李姗恒 拍摄

校园。 南方+ 李姗恒 拍摄


“习惯养成尤其要注重家校的配合。在学校里,孩子积极地扫教室、擦桌子、擦窗户,回家以后就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样是不行的。家校要形成共识,为孩子提供目标一致的教育环境和方式。”徐铭侃强调,小学阶段要淡化驯化和征服,不能过于强调孩子在某一个方面的发展,应该以全面发展为基础。

“双减”不能只做减法,还要做加法

谈及“双减”政策,徐铭侃认为,当下人口发展遇到的一大难题就是教育成本高。家长不得不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到孩子的课外学习中,既增加了家庭负担,还可能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近年来,国家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政策。“双减”就是其中的重拳,不仅从学校里,也从整个社会的教育环境去改变现状。他相信依靠政策,能慢慢转变部分家长的观念,不再逼着自己的孩子去课外学习。

中山市实验小学校园。 南方+ 李姗恒 拍摄

中山市实验小学校园。 南方+ 李姗恒 拍摄

“但我们也要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双减”不能只做减法,还要做加法,要让孩子在课余时间用更多的时间去锻炼身体,去发展自己的个性特征,去学习艺术,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去促进自己德智体美劳。”徐铭侃表示,未来孩子们的竞争是多元化的,不是单纯的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大学的持续。不过这种说法有时候也比较苍白,对于社会来说,教育在不断发展。但对于每一个家庭来说,孩子一生只有一次小升初的考试,只有一次中考、一次高考,错过了就错过了,所以一时间这种现状也不会有很大的变化。“但至少我们要用正确的观念去做引导,要让家长逐渐能够理解和接受这个政策的社会价值。学校也要通过“双减”政策,营造新的教育作用,更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廖冰莹

【摄影/视频】李姗恒

【实习生】晁廷玮

编辑 李姗恒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