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业大县到制造名城,东莞一直着力构建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机制。沏一壶老茶,点一柱莞香,约上三五知己一起喝茶聊天,舒适宁静的慢生活在东莞乡村中正慢慢实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艺术家们选择扎根乡村,书写自己的乡村故事。
虽是乡村,但东莞的乡村一点都不“土”,篮球场、小公园、健身器材……应有尽有。数据显示,目前东莞全市建制村公路通达率、20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率、建制村通公交率、自来水普及率均达100%,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民健身广场、体育设施实现了全覆盖。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东莞乡村实现了“干净整洁村”全覆盖。
吸引人、留住人,“年轻”“活力”正成为东莞乡村的关键词。
俯瞰石碣镇水南村。
元气满满,青年力量助力乡村发展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东莞乡村中环境愈发宜人,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在很多人眼中,咖啡馆似乎和乡村的纯朴气质不搭,但这群年轻人将新潮的茶饮、咖啡文化“搬进”乡村里,远离了商圈,也收获了人气。
阿婷就是这些回流的年轻人中的一位。初到石碣镇水南村,没有熟人带路,很难找到这家咖啡馆。外面是白色墙体、麦色屋顶,内里是欧式吊灯、大理石地砖,在村中的老街上,年轻人阿婷开办的咖啡馆与周围的老房子有些格格不入。
“老板,来杯咖啡!”咖啡店开业不久,但人气很旺,在开业当天就吸引了两百多名顾客。
阿婷开在村中的咖啡馆。
“水南村近几年环境变化很大,大家都愿意回到村里喝喝咖啡,享受慢节奏的生活。”阿婷指了指咖啡馆对面的滨水公园,说起了在村里面开咖啡馆的缘由。阿婷所指的地方,一年多以前还是荒废的鱼塘和老旧的工厂,经过改造变成了环境优雅的公园。如今,崭新的栏杆、休闲的绿道、环境优美的鱼塘、干净的公厕成为标配,当地村民和来往的行人来到阿婷的咖啡馆,点上一杯香浓的咖啡,喝进去的是对乡村美景的“慢享受”。
在东莞的美丽乡村里,像阿婷一样回村创业的新生青年力量有很多很多,他们在家门口实现了自己的“致富梦”。
正值饭点,横沥镇新四油榨村的“678艺时代”文创街区里,小熊游乐场迎来了短暂的平静。
郑葙庭开在村中游乐场的卡丁车赛道。
通过半年的调研与半年的设计,“678艺时代”在今年春节期间初步建成。从无到有,横沥新四油榨村硬是将一个没有历史文物、缺少名人故事、闲置率达九成的普通小旧村,初步打造成一个日均吸引近万人、超八成是年轻人来打卡的乡村文旅网红地。
今年7月,嫁到新四油榨村的村民郑葙庭租下了这块过千平方米的地,做成了小朋友们喜爱的游乐园。“一到周末,这里可热闹了,最受欢迎的还是卡丁车,总是排起长龙。”郑葙庭指了指旁边的小型赛道说,“因为人气,我们选择了这里,作为本村的村民,也对这个项目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接下来,她还将引进更多游乐设施,打造一个藏匿于旧村中的“儿童乐园”。
岁月留痕,艺术文化深化乡村底蕴
有人看中了村中的商机,有人则看中了村中的静。
斑驳的红墙、朴实的青石板路,斜阳透过镂空窗花洒落在古屋里,让人心神宁静。“底蕴”“岁月留痕”……这是艺术家周祖嵘与孙若溪夫妇对塘尾古村最初的印象。
塘尾古村位于石排镇,有800多年历史,被誉为岭南建筑“活化石”,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祖嵘、孙若溪工作室门前幽静的古巷。
2020年7月,“塘尾艺术家联盟”成立,汇聚人文艺术英才、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在保护古建筑的同时,引来了“人气”,留住了“才气”,在保护与发展间找寻了一条新路子。
周祖嵘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雨点釉制作技艺传承人,其妻子孙若溪是民族唐卡画家,他们也是首批入驻塘尾艺术家联盟的艺术家。
“第一次来到塘尾古村,我就被村口的大榕树和古建筑吸引了,可以说是‘一见钟情’。”周祖嵘说。在此成立工作室一年有余,古屋里,墙架上、窗台上,茶桌上,陶瓷作品琳琅满目。最近,他与老伴孙若溪用一砖一瓦,改造了村中一堵坍塌的墙,亲手打造了自己的新工作室,供慕名而来的游客和小朋友们学习陶艺。
周祖嵘与孙若溪夫妇。
除了周祖嵘夫妇,先后共有十多位艺术家加入了塘尾艺术家联盟。他们把艺术带进了古村,也成了古村的“代言人”。周祖嵘笑道:“现在这里就是我们的家了,客人们来到这里,我们先介绍的不是我们的技艺,而是塘尾的历史。”
除了古色古香的古村,现代化的潮流文化也正融入东莞乡村的发展。
“有文化才能留住人。”“678艺时代”创始人之一周志伦向记者介绍道:“东莞是‘篮球城市’,所以我们正计划在文创街区里打造‘篮球文化一条街,’接下来将引进影视与电竞文化进入这里,同时完善配套的基础设施,将这里打造成潮流文化的聚集地,吸引更多年轻人。”
环境好了,人气旺了,村民们可以在村中品一杯咖啡,做一件陶器,闻一盏茶香,拍一组写真,漫步乡村,静享东莞城乡的协奏之美。
【策划】靳延明
【统筹】施美
【撰文】何绮莹
【图片】黄伟兴 何绮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