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松山湖大道行驶,延长线大朗段贯穿黎贝岭村,把村落一分为二,“大朗的马六甲海峡”的称呼由此而来。
西、北连接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北边建有华为、漫步者等大型企业……松山湖许多大型企业的员工在黎贝岭村富新小区租住,这里人口倒挂现象严重,本地户籍与外来常住人口之比达到1:24。
如何服务好这些外来常住人口,让他们真正把当黎贝岭富新小区成“我的家”,黎贝岭村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近日,东莞市委政法委、南方舆情数据研究院、南方日报东莞新闻部合作组织的东莞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观察团来到大朗镇黎贝岭村富新社会治理服务中心,这里和谐包容,治理精准化水平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本地和外地居民尝到了共建共治的甜头。
居民“点餐”,让“陌邻”变“睦邻”
下午四时许,黎贝岭村富新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居民议事厅吸引了观察团驻足。在这个议事空间里,五名居民代表和一名村委会工作人员正围坐一桌,就“电动车上楼及停放问题”表达诉求,交流意见。
黎贝岭村党委书记彭志成介绍,富新社区有上千台电动车。与此同时,电动车遗失问题、漏电隐患、停放无序、充电桩不足等问题也带来安全隐患,成为住户此次议事的主要诉求。议事厅上,村委会工作人员彭志广将居民意见一一记下,“我们接下来跟消防部门商量解决办法,做好消防措施。”彭志广表示,他们将通过监控、实地巡查等方式加强社区治安。
每月1日举行的居民议事活动是社区善治的缩影。“点对点沟通,有助于切实解决问题,治标也治本。”参会的居民谭先生说。
为了增强居民归属感,黎贝岭村富新社会治理服务中心从“为民做主”到“由民作主”、从“做群众工作”到“由群众做工作”。
在居民“点餐”服务中,居民通过服务站、居民听证会和“富新有我”点对点微信群对下季度将开展的活动进行投选,由社工收集、统计投选结果并投选结果进行公布,中心根据投选结果制定下季度服务方向。“‘富新有我’不只是一句口号,我们意在增强居民自治积极性的同时增强其归属感,打破与居民之间的‘陌邻’关系。”彭志成说。
问需于民,精准服务促融入
一进黎贝岭村富新社会治理服务中心,笔者就发现前台立着一张“代办服务事项预览表”,上面列明包括社保、公积金、不动产等各项事务,“因为好多人上班的时间和办事时间冲突,我们就开设了这项服务。”黎贝岭村党委书记彭志成介绍,为方便企业员工们办事、享受服务设施,富新社会治理服务中心还特地“错峰”上班,从下午2:30至晚上9:30开放,并为居民们提供社保缴费明细查询、租房提取公积金、个人完税证明打印等100多项政务服务的免费代办。
除了坚持“问需于民”,黎贝岭村富新社会治理服务中心还提供精准化服务。每年暑假,外来务人工员的子女像“小候鸟”一样从四面八方赶来。为了免去家长烦忧,确保“小候鸟”安全,黎贝岭村富新社会治理服务中心整合中心现有设施和场地,在“‘我’的空间”开设起公益课堂,为小候鸟的孩子提供免费的文化、手工课程。“家长报名太火爆了,原本只准备招20对,结果有50多对报名,我们把兴趣班规模扩大再扩大,终于满足了居民需求。”一名黎贝岭村富新社会治理服务中心社工人员说。
在一系列的暖心服务之下,外来常住人口的归属感更强了。社区商户谭先生说,从前自己还经常有“外地人”的自我认知,但这两年社区服务越来越周道、细致,有什么问题反映后也第一时间帮忙解决,让他有了“在自己家乡的感觉”。
【撰文】龚菊 郭文君
【图片】何绮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