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风潮的“光头泼皮”来莞展出,艺术家分享创作体会

南方+ 记者

当被问到为何用电锯当刻刀,用工业油漆作为颜色去替代传统木刻材料时,方力钧展现了实用主义的一面。

方力钧2017年的木刻版画作品。

方力钧2017年的木刻版画作品。

他从传统刻刀用久了会钝、不过瘾,工业油漆便宜、保存时间长等等方面入手,细致讲解自己高质效、低成本的绘画方案。

而提到艺术表现方面的考量,则是方力钧对传统木刻的种种突破。因为传统材料、技法的限制,很难进行较大篇幅的版画创作,他通过电锯、油漆等全新的工具与材料,将自己的版画变成了一个有着无限可能的艺术符号。

同样,方少华、邓箭今、江衡这三位艺术家,也有着辨识度极高的艺术符号。

展厅图片。

展厅图片。

12月4日,“方力钧、方少华、邓箭今、江衡——纸本作品展”在东莞万江壹号美术馆开幕。在策展人冀少峰和万江壹号美术馆主理人的共同邀请下,被称为“中国当代艺术F4”之一的方力钧,与其他三位参展艺术家来到展厅,为东莞艺术爱好者分享他们的创作心得,促成了一次纸质材料与东莞的相遇。

方少华的创作《维纳斯热力图》

方少华的创作《维纳斯热力图》

“这幅作品叫《维纳斯热力图》,因为现在‘美’的热度很高,尤其罗马神话中美的女神维纳斯,我就是想着视觉上怎么去体现这个现象。”在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方少华看来,无论怎样的绘画,都是一种视觉呈现。当两个东西叠加在一起,就会诞生丰富的想象空间。

邓箭今2021年创作的布面油画作品。

邓箭今2021年创作的布面油画作品。

“我的作品想探讨现代社会中人的欲望。”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邓箭今说,尽管展厅中的部分绘画作品对于没有美术史背景的观众来说有些难懂,但观众也会有自己的观赏角度。

江衡《世纪景观》初稿。

江衡《世纪景观》初稿。

“这幅绘画里有鲜花、芭比娃娃、变形金刚、推土机等形象,把这些放在一个画面,可以给人感觉很梦幻的感觉。”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生导师、副教授江衡认为,不能低估观众的审美,即使是超现实主义的作品,每位观众都有自己的解读。

据悉,参展的四位艺术家皆为上个世纪90年代重要艺术现象的鲜活例证,他们作为新生代、波普、现实主义和以及卡通风格艺术风潮的重要代表,用精彩的纸本作品为东莞艺术爱好者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

值得一提的是,展出作品风格独特,蕴含着作者对都市文化、大众文化、全球化等现象的思考,成为近三十年来思想方式、生活方式和艺术表达方式变化的精彩记录。

专访

中国文化艺术促进会当代艺术专家委员会主任方力钧:突破惯性去创作

方力钧在展厅介绍展览。

方力钧在展厅介绍展览。

南方+:何种原因让您对传统版画进行创新?

方力钧:版画是我大学时候的老本行,大概90年代初的时候重新开始做木刻版画。读书的时候,曾接触到使用1700块木版来复制一幅古典中国画的版画,它是往繁琐方向发展。

当时版画在艺术语言方面,总是一个配角的位置。我作为版画系的学生,肯定有点不服气,希望能够给本专业争口气,想着把它真正转化成为一个特别独立的、有力量的创作,便开始了一些创新。

南方+:请简单介绍一下您对传统版画对创新。

方力钧:当时根据版画的现状和历史,我把它做了一些改进,比如说我有很多作品的尺寸五米高、八九米宽,创作时首先在工具上进行改变,就是用工业电锯来制作,相比木刻刀感觉自由度一下子就解放了。

第二点在颜色方面,传统木刻需要七八块木版,然后一个个涂上颜色叠加印刷。我就把它简化成儿童拼图一样,将颜色弄好了之后拼到一起,把它一次性印完,这样又省材料又提高效率,视觉效果和冲击力也更强。另外,我使用工业油漆,因为它的可靠性其实是更好的,适用范围更广、时间更长。颜色方面我用的是纯色,我们学画画的时候,老师一般要求调出灰色,但我觉得这样没劲,没有那种色彩的力量,所以一直使用纯色。

那么第三个改进是我把中国传统的卷轴装裱方式,用在版画上。因为我有很多篇幅较大的作品很难装框,用卷轴的方式十分方便。去国外展览,那种5mx7m的作品我一个人就可以提着4幅上飞机,它对运输、储存非常便利,能降低成本,也方便他人。

南方+:您塑造的“光头泼皮”形象闻名世界,它是如何诞生的?

方力钧:其实人物形象是我日常画的自己或者朋友们,再把它转化成版画。这样就避免灵感来源的问题,不用跑得特别远,到山里面或者到无人区里面寻找灵感。因为每天都跟大家一起聊天,随时可以画这些人,可以拍照片,把它转化成创作的形象。

南方+:对于自己的创作,您有一套完备的体系吗?

方力钧:包括材料、工具、创作方法,我都会把它进行统一的规划。因为传统版画追求的是标准化、大规模的生产,而且只能通过手工的方式去追求这种规模和标准,实际上是不适合艺术创作的。

现在的艺术创作需要把材料的物理性,工具的特性和艺术家在创作时的个性、冲动都释放出来,所以我将以前学习到的一切东西作为反面的镜子,提醒我用什么样的一个方式去创作。

所以我会去选最烂最便宜的三层板,用电锯把它破坏掉,留下木板的木屑、撕裂,把材料的物理特性全部释放出来,把工具的侵略性释放出来,把我的想法通过工具释放出来,就变成了一个非常舒服、过瘾,又很符合自己创作需求的语言方式。

其实我们有的时候是按照惯性进行艺术创作,基本上是历史上怎样做,老师们怎样做,然后我们习惯性怎样去做,而不是说经过大脑的思考做出判断,再指导创作。创作的可能性是极其丰富的,但是你需要有一个清醒的判断。

【撰文】李彤晖 龚名扬

编辑 冯文美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