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城与乡:破题低效用地,重塑空间格局 | 双万新起点·思索新东莞②

南方+ 记者

城与乡,是人们生产生活的两个空间载体;也是人类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对关系。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对于东莞来说,既是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化的四十年,也是从农村走向城镇化的四十年。统筹协调城与乡,一直是这座城市四十年不变的主题。

今年,东莞正式跻身千万人口“特大城市”,在高度工业化之后,进入城镇化中后期、城市群的新阶段。

从外部看——粤港澳大湾区利好频出,东莞融入广州、深圳两大都市圈携手城市群“出圈”。从内部看——三大都市核心区加速生长,为都市强心注入新活力;镇村工业园改造吐故纳新,以产城人融合激活转型发展新动能,带动乡村振兴全面发力。

城市品质提升,乡村面貌焕新。美美与共的背后,更是一场产业变革与城乡形态革命。东莞,这一中国制造版图上的“产业地标”,正寻找新时期城乡共融、空间重塑的“城变”新密码。

精筑城、细绘乡、广聚人、强功能、兴产业。这是一个制造业名城对于传奇延续的期待,更是一个新一线城市的格局再造。

今年前三季度统计数据显示,东莞以18075.1亿元的工业产值位居全国第六位……制造业高度发达,工业化高速发展,这是东莞给外界的普遍印象,也是东莞引以为傲的成绩。

然而,东莞的城市品质却与其经济地位极不匹配。作为全国仅有的5个不设区的地级市之一,过去,东莞依靠丰富而廉价的土地资源推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以专业镇为主导的“产业城市”发展模式,造就了经济的活跃,但粗放式的发展也带来用地破碎、品质不高,没有形成具备强大核聚力的“强中心”,难以实现对高端产业资源的配置。

城市竞争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放眼其他国内“万亿俱乐部”的“标兵”,“先造城再发展产业,由此吸引人才”的理念早已贯穿在多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从“产业”中跳到“城市”上来,从“城市”入手,再对“产业”下手,为人们勾勒出以城市升级引领产业转型的发展路线。

如果说早年东莞的发展模式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造烟囱”,现如今随着对于城市发展的认知不断升级,东莞前所未有地意识到“造城市”的重要性。

统筹配置好全域乡村空间资源要素,为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提供承载空间,对东莞的高质量发展至为关键。

滨海湾新区

滨海湾新区

从粤港澳大湾区主动脉广深高速石鼓出口,沿着城市中轴线东莞大道往鸿福路方向行驶,一座座总部楼宇标志建筑拔节生长;在滨海湾新区交椅湾,昔日荒芜滩涂上生长出“山海相通、城绿相融”的新城,华灯迎客来、白鹭舞浅滩……

提升城市“颜值”固然重要,但成为创新人才所青睐的“梧桐树”,才是东莞更远大的目标。目前,东莞正举全市之力打造对接大湾区几大重大平台——滨海湾新区、松山湖、水乡新城与银瓶合作创新区。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准打造高品质的创新集聚区的背后,是东莞大手笔投入探索以优质城市新功能区引领创新资源集聚的发展之路。

松山湖

松山湖

热气腾腾的松山湖,每天都上演着创新创业创富的生动场景。在寸土寸金的园区,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大手笔配套了1.6万平方米生活商务区域,不仅为创新项目、人才提供发展载体,更为其扎根提供了良好的安居环境。目前,社区已吸引了12家科研平台及新型研发机构汇聚,400多家科技企业孵化成长,2000多名企业家和科学家在这里工作。

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

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

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看来,“城市化的‘上半场’是用廉价的要素吸引企业,企业吸引就业和人才;‘下半场’的逻辑是,优质的城市生活和公共服务吸引人才,人才吸引企业,企业创造繁荣”。

从“造烟囱”到“造城市”,以重大平台创新集聚区重塑城市的空间、功能和审美形态,把城市的生产、生活质量提升到更高的台阶,从而加快集聚创新资源与人才的流入,这正是东莞破解城市化质量和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对高端人才吸引力不足、产业转型升级有待提速等核心问题的重要突破口。

截至2020年底,中国内地万亿GDP城市已经增至23城。与杭州、成都、苏州、西安、宁波、武汉、南通、泉州等其他万亿级城市相比,即将迈入万亿俱乐部的东莞陆地面积仅2465平方公里,约是杭州、成都的1/6、苏州的1/3。

这些万亿城市的发展路径也从侧面证明了,面积越大的城市,越有条件吸纳与发展千亿、万亿级产业,为高质量发展集聚资源。

东莞不仅先天土地面积小,后天开发还十分成熟。目前,全市建成区面积却达到1194平方公里,在面积上超过了上述万亿级城市。

另一方面,这些已开发土地的利用却呈现零碎化、低效化的局面,地均贡献远不如广州,甚至低于中山与顺德。一组数据显示:全市约423平方千米的工业用地零散分布于超过2万个地块,面积小于75亩的地块占比超90%。其中,村级工业园占全市工业用地面积的70%,70%的村级工业园在300亩以下,60%的镇拿不出500亩以上的土地承载新增的产业项目。

没有空间,东莞以什么吸引大项目?如何在万亿赛道上与其他城市比拼?

面对难啃的“硬骨头”,东莞的空间规划思路由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东莞“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突出“严控增量、盘活存量、调整结构、提升效益”空间规划导向,以镇村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为重点,加快全市土地统筹整备,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展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

今年8月,市委书记肖亚非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曾表示,东莞在“双万”新起点上开创工作新局面,将以建设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为统揽,狠抓土地连片收储。强化市一级的统筹力度,由市领导牵头挂帅推动土地连片整备;狠抓连片“工改工”,加快完善市镇村三级利益协调机制、征地拆迁政策,加快推出一批千亩以上的连片改造空间;狠抓集体土地活化利用,引导村一级扭转守着“一亩三分地”搞出租经济的惯性,在集体建设用地上招引更多大项目。

这是一场突破城市发展上限的“逆天改命”之战——2020年开始,东莞向低效镇村工业园“开刀”,打响了“工改工”三年行动计划,力争三年完成“工改工”拆除整理3万亩,开工建设产业用房2000万平方米以上;今年,东莞又强力启动千亩连片改造,推出首批12个“头雁计划”产城融合项目。

顶层设计体系搭建后,连片“工改工”、单宗“工改M1”、单宗“工改M0”、产城融合、园区整治等政策“工具包”频频上新,为产业空间再造提供了多种“战法”。截至今年10月,全市累计完成“工改工”拆除整理任务面积约1.55万亩。已完成供地项目205宗近7000亩,近1/3项目已开工。其中,在建项目88个,建筑面积约435万平方米;竣工项目23个,建筑面积约120万平方米。

如今,一个直观的变化是,东莞众多低矮旧铁棚变身七八层高的标准厂房,产业空间成倍增加。未来,“工业上楼”将进一步带动集体经济发展,村民租金收入翻番;芯片、智能制造等高科技产业集群落户现代化园区,牵引制造业迈向价值链高端。

今年开始,东莞在全市统筹60平方公里土地,大手笔建设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一批新兴产业项目纷至沓来,这与镇村工业园改造释放了大量工业用地密不可分。

一场难度极高、却能够改变东莞发展资源禀赋的攻坚战正在上演。破立之间,东莞的城乡空间即将发生深刻迭代。

破,格局开;立,城市兴。新,变乡村;旧,承传统。

作为城乡高度融合的新一线都市,东莞城市品质的提升,绕不开乡村的振兴。乡村对于东莞来说,不仅意味着“乡愁”,更是城市品质提升的另一个“侧面”。

“城乡接合部”“城不像城、村不像村”“只有工厂”,关于东莞的乡村,这是外界对它的刻板印象。作为全省唯一一个地级农村人居环境示范市,如今的东莞乡村,无论是内部的肌理和文化,还是外部的村容与村貌,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组数据反映东莞乡村的深刻变化:全市沿线整治提升农房共13393套,建设184.54公里美丽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带;已完成整治2749间农村危险破旧泥砖房;结合“千景绣东莞”专项行动建成“四小园”1666个,一大批精美小景点缀在东莞街头巷尾、房前屋后;完成新建或改造二类以上标准公共厕所1756座、其中“星级公厕”84座,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100%;全市实现“干净整洁村”全覆盖,65%村(社区)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基本建成50个特色精品示范村、3个特色连片示范区……

如今的东莞,田间窝棚拆除了,农田从满目“伤疤”向农业休闲观光“网红打卡点”华丽转身;农房管控与风貌提升了,一些“握手楼”变成了富有岭南特色的乡村“风情街”;精品村、示范片建成了,一批镇村正让“世界工厂”熠熠生辉,全市城乡加快从“一处美”向“处处美”“一时美”向“时时美”转变。

这不仅仅是靠“大拆大建”完成,而更多的是“因地制宜”,走“城乡融合”的新路子。

在中国社科院农业农村所研究员党国英看来,东莞城市中心分布均衡,在乡村振兴和城市品质提升的征途中,需要进一步促进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才能真正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这条“城乡融合”之路,并不意味着乡村要向城市看齐,修建高楼大厦;也不意味着,要把城市人口赶回乡村,“一刀切”地限制城市人口。

这条“城乡融合”之路,应该是城市和乡村相互借鉴、相互吸取优点、避免不足之路。乡村吸收城市的长处,健全基础设施,生活更加便利化;城市吸取乡村的特点,美化环境,优化城市品质。

这条“城乡融合”之路,应该是城市和乡村融合发展、相互促进,并各有侧重点。城市注重“颜值”提升、“人才”流入;乡村注重“古村”传承、“乡愁”延伸。

华灯初上,在东莞的市中心,高楼林立、人流如织;夜幕降临,在东莞的村公园,灯光璀璨、热闹非凡。

城中有乡,乡中有城,城市像乡村一样美,乡村像城市一样便利。从“一处美”到“处处美”,东莞,用城乡融合之路,擦亮了示范市的金字招牌,完成了新与旧的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企业家说】

东莞市维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钟木生:

企业由小变大亟需破解城市空间发展难题

宜商、宜业、宜居是东莞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法宝。优质的营商环境和城市品质是竞争力,也是生产力。良好的营商环境催生了一批企业家的成长,我就是其中之一。我在20多年前就来到了东莞,在2009年创办了东莞市维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可以说见证了东莞的成长、转型和腾飞。在我看来,近年来,东莞尤为注重城市品质的建设,把高品质作为不懈追求,努力提升城市的品位和内涵,持续增强城市的人性化和舒适度。

对广大的企业来说,规模从小变大,研发的需求扩增,亟需破解城市空间发展难题,维斗科技也曾经遇到此类成长中的“烦恼”。不少企业面临着空间的问题,由于场地受限,只能通过租赁厂房、办公室来满足生产和研发的需求,由于空间不足,企业各个部门只能分开管理,导致生产效率、工作效率明显降低,从中长期看来,制约着城市的发展。

面对企业所迫切城市空间发展的问题,东莞市委、市政府耐心倾听企业家的心声和需求,积极回应全市求变、求突破、求发展的强烈意愿,推出系列举措,推进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加速建设,打好拓空间主动仗,创新土地利益平衡机制,塑造营商环境新优势,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机会。

就在去年,我们企业与寮步镇签订协议,在寮步镇投资建设微型电机及自动光圈研发制造项目正式动工了,目前项目还在建设中,该项目总用地约22亩,计划投资3.5亿元,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值约10亿元。待2023年项目正式投产,将对强化东莞的电子信息产业链、带动产业技术升级具有促进作用。同时,新项目将带动公司上下游企业发展,有利于产业链形成集群。


【专家观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

东莞应将生态宜居作为最高追求目标

东莞是一个城市建成区占比较大、制造业占比较大的经济体。在这种经济体里,城市和乡村的建设就有了更高的目标和追求。

作为高度工业化、城镇化地区,东莞一定要将生态宜居作为最高追求目标。对于东莞来说,城市品质的提升并不能只有高楼、大厦,还要满足居住在城市中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比如,对乡村的生态旅游、休闲观光的需求。此外,在新时代下,东莞要适应城市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走发展高效农业、可持续性农业的“新路”,不要走上世纪90年代“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乡村企业的“老路”。

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方面,东莞需要在体制机制上做文章。通过深化改革,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要素平等交换、自由流动。与此同时,缩小乡村与城市之间公共服务的差距。让乡村地区的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尽快与城市居民制度化并轨。

此外,东莞还需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设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让农村地区的建设用地得到有效利用,特别是让农房和宅基地合理规划。通过“三权分置”,激活宅基地和农房的使用权,将闲置的宅基地利用起来,盘活闲置的乡村小学、村委会等公益性建设用地。


【数说东莞城与乡】

今年前三季度统计数据显示,东莞以18075.1亿元的工业产值位居全国第六位

东莞全市约423平方千米的工业用地零散分布于超过2万个地块,面积小于75亩的地块占比超90%。其中,村级工业园占全市工业用地面积的70%70%的村级工业园在300亩以下。

2020年,东莞打响了“工改工”三年行动计划,力争三年完成“工改工”拆除整理3万亩,开工建设产业用房2000万平方米以上。

2021年,东莞启动千亩连片改造,推出首批12个“头雁计划”产城融合项目。

截至今年10月,全市累计完成“工改工”拆除整理任务面积约1.55万亩。已完成供地项目205宗近7000亩,近1/3项目已开工。其中,在建项目88个,建筑面积约435万平方米;竣工项目23个,建筑面积约120万平方米

东莞组织各园区、镇街开展全市较大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基础数据核实工作,截至目前,1168个自然村已录入系统,全市农村公路通硬化率达100%

今年,东莞计划建成10个重点停车示范项目,新建停车位6万个,目前已完成4个重点停车示范项目、4.86万个停车位建设。

目前,全市实现“干净整洁村”全覆盖,65%村(社区)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基本建成50个特色精品示范村、3个特色连片示范区。

点击进入专题>>>双万新起点·思索新东莞

【策划/统筹】江强 靳延明

【采写】郭文君 施美 叶永茵

【摄影】孙俊杰


编辑 毛敏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