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肛肠外科任东林教授团队在世界结直肠专科领域的权威杂志Colorectal Disease上发表了关于骶前肿瘤诊疗的相关文章,是目前发表的该领域全世界最大系列诊疗经验。
任东林教授团队发表了关于骶前肿瘤诊疗的相关文章。
骶前肿瘤是发生在骶骨和直肠间隙内的肿瘤,多见于女性病人,多数为良性,但很容易被误诊。这份骶前肿瘤“大数据”将如何惠及患者?南方+记者专访了研究团队。
女子14次手术,前13次都是误诊
骶前肿瘤的发病率仅为1/40000,对普通人而言显得陌生和遥远,为何值得重视和研究?
一方面,这是一类很容易被误诊甚至错误治疗的疾病。26%—50%的患者在初期没有任何明显的症状,即便出现症状也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盆底疾病,延误治疗。2003年美国外科医师学会报道了7名骶前肿瘤病人被误诊的事件,平均每人做了4次手术。
另一方面,骶前肿瘤的位置深在盆腔,前方紧贴直肠、后方毗邻骶骨,两侧临近髂血管和骶神经根,术中容易出现大出血和盆腔脏器损伤,是外科手术的传统“禁区”,令很多外科医生望而却步。
确诊难、手术难,让很多骶前肿瘤患者备受折磨。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往往会丧失手术治疗机会,终生伴随着难以忍受的臭味。
“一位男病人肛门周围疼痛肿胀,在其他医院手术多次,也没有查到明确病因,来到我们这里马上确诊为骶前恶性肿瘤。但由于之前的手术次数太多了,我们只能将整个肛门切除。患者才29岁,对生活质量影响很大。”说到被延误甚至错误治疗的病例,任东林显得有点动情,“很多患者的名字我都还记得,有些真的很可惜。有五六个年轻女孩子,十几岁的,因为误诊、误治,病情迁延反复,有的出现肿瘤恶化并且远端转移,就没办法了。”
也有手术成功的例子。病人刘女士出生时就被发现骶尾部有一个小包块,从3个月大就开始接受人生第一次手术,直到30多岁,历经十多次误诊和治疗、花掉治疗费300多万元后,她在终于在中山六院得到“解脱”。任东林团队为她诊断并切除了骶前畸胎瘤,让她摆脱困扰了30多年的顽疾。
刘女士的就医经历。
目标建成国际重症中心
“中山六院是目前全世界已报道该手术类型完成病例最多的医疗机构。”文章第一作者、中山六院肛肠外科主治医师张迪介绍,此次发布的全世界最大系列的骶前肿瘤诊疗经验,共122例,其中没有围手术期死亡病例,也极少出现术中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在临床上具有很高的借鉴意义。
此前,公开文献中最大宗的病例纪录来自美国Mayo诊所,有120例,但已经是1985年的数据。
中山六院团队与世界其他医疗中心治疗骶前肿瘤的经验比较。
本次发布的文章题目为《Long-term surgical outcomes after resection of presacraltumours and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recurrence(骶前肿瘤切除术后的长期手术结果及与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的文章,团队成员张迪为第一作者,任东林为通讯作者;孙逸洲、练磊、胡邦、张恒、邹齐、黄丹丹为文章作出重要贡献。
文章分析了骶前肿瘤复发的高危因素,而且尝试挑战“骶前肿瘤手术入路选择”的部分传统观念。这些观点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提高骶前肿瘤的手术治愈率,同时也为广大外科医生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带来了新的启示和方向。
“骶前肿瘤相关手术无疑是高风险、高难度的,最开始的时候我们都没有经验,拿到病例也不知道怎么做。不过十多年积累下来,至少在我们医院、我们科室而言,这个手术已经完全标准化、风险可控了。”任东林说。
今年5月,他牵头成立了中山六院肛肠外科盆底及肛肠疑难病诊治中心,目标建成国际重症中心。“发表文章只是其中的一步。盆底及肛肠疑难病的病因学、发生学、标准手术选择、术后管理等,有太多的事情要团队慢慢努力去做。”
任东林教授团队在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指导骶前肿瘤的手术治疗。
任东林团队曾报道了世界上第一例出现在骶前间隙的乳腺型肌纤维母细胞瘤,并受邀在全国多个医疗中心进行骶前肿瘤的手术演示。为响应国家和医院的号召,团队于5月5日前往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为当地患者完成骶前畸胎瘤的手术切除。
【记者】钟哲
【通讯员】简文杨 戴希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