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是老天爷的农作物,比如说如果你让我去写《三体》,我肯定写不出来,但或许让刘慈欣写我这类的作品,他也不一定写得出来。”
12月1日上午,2021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专题论坛——“新时代、新青年、新担当”在广州举办,《皮囊》作者、作家蔡崇达在接受采访时金句不断。他透露,《皮囊》电影明年要开拍。他正在创作一个小长篇《命运》,在这本书之后还将写《草民》,是他的家乡三部曲。最近他常常在广州,受邀请正在为广州一位知名人物写传记。
“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构成我们的历史,我们的历史也这样,一代的青年传递了新一代的青年。”曾在媒体就职过的蔡崇达表示,他的青年时期一直做两件事情:媒体和文学写作,一个是试图在记录中国故事,一个是试图在讲述中国故事,因此其实他能更加深切地感知到,中国故事需要在世界上重新讲述,世界缺乏鲜活、真实的中国故事。
如何对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他认为,要理解写作和表达本身是呈现,而不是判断。“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公约数和最开始的起点,走向自己内心深处,是通过他的内心深处最快的路径,你把你感受到的真实地表达出来,才最能打动他人,进入他人的内心。”
蔡崇达表示,《皮囊》英文版获得了这十几年来中国作家欧美版权的最高金额。他认为,讲故事要回到最本质的载体——故事。故事可以讲细节,故事可以讲出情节,故事可以讲出情感,这种感性的认知才能够打破逻辑的既有方向,从而深入他们的内心。
【南方+记者】吴雨伦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