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能说|“看完《女心理师》,我妈给我道歉了”

南方+ 记者

刚刚吃午饭我妈忽然打电话给我道歉,她觉得她不应该很小的时候就把我送出去读寄宿。”一位豆瓣网友分享道,“虽然都早八百年的事情了,但这个一直是我的小心结。”

一个母亲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会向孩子道歉?可能很多网友会觉得:我妈向我道歉,这辈子都不可能。因为很多60后、70后仍然认为“父母”象征着权威、高位者,而向孩子道歉这种“低头”、甚至打破权威的做法,对他们来说尤为困难。

但这位网友的母亲却在一个毫不特殊的时间点向女儿道歉,而令她道歉的契机,仅仅是看了《女心理师》这部剧集。

《女心理师》以女心理咨询师贺顿(杨紫饰)的视角出发,在心理咨询、治愈来访者的过程中,也投射了当下一些令人关注的社会现象和话题。

剧集前半,贺顿面对的多个心理案例,都与原生家庭的影响有关。这些案例在日常生活中相当常见,可能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也可能发生在身边人身上。而这位母亲就是被剧中的故事触动,“人家父母在身边,孩子都有这么多问题”,从而更觉得自己忽略了女儿的感受,亏欠了女儿,才会真情实感地向女儿道歉。

例如在剧集开端登场的高三艺术生尤娜,她出现了自残、自杀倾向,父母以为她是学习压力太大,或是在学校被同学欺负所致。但经过贺顿的咨询开导,尤娜说出了心结——原来爸爸妈妈常因为她的事吵架,还闹到离婚,她极端地认为,如果自己“出事”,爸爸妈妈可能会为了保护、照顾自己而继续在一起。

尤娜父母吵架

尤娜父母吵架

其实多数面对父母感情不和、离婚这一情况的孩子,多少都会有跟尤娜一样的想法,他们将责任揽在自己身上,认为不管用什么手段,只要自己努力维系,这个家就不会分崩离析。他们缺乏的,是爱和安全感。

另外几个案例,产生的原因大多与父母和孩子的相处方式有关。

钱开逸(井柏然饰)的好朋友小元,一开始是现在网上常吐槽的“妈宝男”。在结婚这件事上,他多次选择听从母亲的安排,而忽略了未婚妻的感受。多年来他已经习惯了被妈妈安排得妥妥当当,一时间难以改变,难以脱离原生家庭,做到真正的“独立行走”。

患有惊恐障碍的荀总,因为在一次事故中失去了妻子和大儿子,就对小儿子荀昊紧抓不放,生怕荀昊再有一点闪失。即使荀昊出国留学是为了学成后帮爸爸分忧,荀总也是极力反对。最终荀昊选择离家出走,而在与贺顿的咨询中,荀总才明白自己给儿子的爱与保护,更像是一道令他窒息的枷锁。

而患有暴食症的女孩蒋静,从小到大都生活在母亲的掌控中。母亲逼她练钢琴,不准她打爵士鼓玩乐队,将“控制”二字渗透到蒋静生活中的每个角落。蒋静已经30岁,却依然像母亲手中的提线木偶,无法逃离的她,便开始不能自控地暴饮暴食再抠吐。

“我是为你好。”这是父母最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但有时对于孩子来说,这种所谓的“为你好”更像一种借口,一种将父母自身的想法和期待,又或者是对自己过往人生的遗憾和不满足,强加在孩子身上的借口。他们往往忽略了孩子的真实想法,轻易否定孩子的选择和决定,而孩子认为不被父母理解,也就和父母渐行渐远,愈发拒绝沟通。

《女心理师》呈现的这些故事,其实每天都在我们的生活中上演。不论你是孩子还是父母,都能从角色敞开心扉的过程中获得共鸣和反思。正如开头那位豆瓣网友所分享的,许多观众都在观剧时将自己代入到某一个角色当中,思考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否受到他人的影响,又或者是在无形中影响了他人。

目前《女心理师》在豆瓣开分5.1,知乎开分8.9,在不同平台出现悬殊的评分,对一部影视作品来说是相当少见的情况。在微博上有许多观众为它抱不平,认为豆瓣5.1的评分低了。但《女心理师》剧组也表示,对各平台的打分结果都欣然接受,把批评当作鞭策,以开放的态度欢迎观众的沟通交流。

跳脱出职场爱情剧的局限,《女心理师》更多的是选择关注社会现象和热点话题,通过心理学这一神秘的专业领域,从观众平时不太能接触的角度去解构这些常见的现象,用平和、治愈的方式帮助有着同样困扰的观众去解决问题。

心理咨询师在电视里说一句话把你戳中,可能(会)把你治愈了,或者让你意识到这可能是你的一个问题。”《女心理师》制片人在接受南方日报、南方+记者采访时提到,创作《女心理师》这部剧集的初衷,不止是完成一个影视作品,更是想让它拥有一定的社会影响,“我觉得它的影响力是穿透了荧屏,能够进入到千家万户的,所以我希望最广大的受众能够去看。

一部好作品到底该以什么样的标准去评判?没有人能给出正确答案。但小南相信,能让观众发自内心产生共鸣,能让一个家庭打开沟通的大门,《女心理师》已经走出了成功的一步。

【记者】张思毅

【图片】网络截图

编辑 梁燕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