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发改委党组成员、总规划师严炳坤:推动闽粤区域协同发展 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梅州与龙岩同处闽粤赣边界,同属原中央苏区。近年来,两地借力苏区振兴政策东风,各自走出了振兴发展新路子。日前召开的梅州市第八次党代会指出要“深化苏区振兴省际合作”,区位、历史背景和资源结构相似的两地合作方向和空间在哪里?又将擦出怎样的合作火花?南方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龙岩市发改委党组成员、总规划师严炳坤。
南方日报:请介绍一下龙岩市近年来抓住机遇加快苏区振兴发展的经验做法和亮点。
严炳坤:近年来,龙岩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快推动苏区振兴发展。
一是坚持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以深化改革创新推动实现“机制活”。我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入选国家创新型城市,全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56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在全省率先实现行政审批事项“闽粤赣”三省通办。国家跨境电商综试区线上综合服务平台、线下生态圈建成运营,跨境电商企业数增长50%。上杭县获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金铜产业)。
二是坚持产业升级、突出特色,以发展实体经济推动实现“产业优”。近年来,龙岩全面实施“产业兴市”战略,围绕构建“5+N”产业体系,坚持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深入开展“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实施一、二、三产业增产增效行动和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实行“一业一策”“一企一策”,三次产业比重由2015年的11.5:52.6:35.9调整为2020年的11.2:45.3:43.5,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4%,有色金属、文旅康养、建筑业产值破千亿元。成功创建国家高技术转化应用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中国专用汽车名城”。
三是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实现“百姓富”。我们全面推行“九措到户”,创新实施激励性扶贫模式并在全省推广。接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乡村振兴“一县一片区”建设。
四是坚持“两山”理论、绿色发展,以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实现“生态美”。我们深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省首个国家级林业科技示范区,森林覆盖率连续42年保持全省首位,龙岩被列为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惠林卡”入选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典型经验,全省首个林业金融区块链融资平台落地武平。在全国率先实施土长制。
五是坚持深入挖掘、精心打造,以实施红色基因工程推动实现“苏区红”。我们持续推进红色旧址修缮保护和景区提升工程,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推动古田干部学院成全国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红色培训实现全国31个省份全覆盖。
南方日报:梅州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要“深化苏区省际合作”,龙岩苏区和梅州苏区资源相似,产业相近,您觉得两地可以在哪些方面深化合作?
严炳坤:龙岩与梅州之间山水相连、人文相通、经济相融,同属全国著名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重要组成部分,同是客家人重要聚居地、客家文化发源地,两地之间产业互补性强,合作空间大,长期以来交流频繁、合作紧密。进一步深化两地务实合作,对于推动闽粤区域协同发展,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有重要现实意义。
两地深化合作,我认为首先要加快促进交通互联互通。加快推动两地路网衔接工作,健全高效协同的区域交通网络,促进人流、物流便捷流通。重点加快龙龙铁路建设,早日建成闽粤内陆大通道。
其次是强化产业协同发展。如在文旅产业方面,在以往良好合作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在宣传营销、精品线路打造、行业监管等方面的合作空间,开展无障碍旅游合作。加强跨境电商等优势领域合作,通过共同举办跨境电子商务的培训及交流活动,在跨境产业协同发展、人才培养机制、物流供应链等方面深度对接,加速培育跨境电商新业态新模式。
同时推进跨区域生态保护协作。拓宽生态环境治理合作领域,加快推动区域信息共享、跨区域联防联动、公益诉讼协助、环境修复协作,共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筑牢闽粤边绿色生态屏障。健全完善区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继续推动汀江—韩江流域治理,争取两地省政府签订第三轮汀江—韩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扩大资金使用领域。完善应急管理能力体系,规划建设区域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加快推进闽粤赣森林防灭火救援实训基地建设。
此外加快公共服务跨省通办。深化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合作机制,扩大“跨省通办”业务范围。探索建立“异地收件、属地办理”“异地受理、无差别办理”等服务模式,在不改变原有办理事权的基础上,打破事项办理属地化管理限制,为企业、群众提供跨省办事服务,着力破解“多地跑、折返跑”难题。
【来源】南方日报·梅州观察
【南方日报记者】唐林珍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