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集团:日本“百年老店”的中国新事业| 对话世界500强

走读双循环
+订阅

今年,时隔28年,广东松下环境系统有限公司在佛山顺德新设的第一分厂正式投产,将作为松下供应全球室内空气净化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

自1978年与中国结缘,拥有百年历史的松下集团,一直见证、参与和支持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中国的优势已经不是成本低,而是拥有众多的技术人才、完整的产业链、良好的经济环境等因素。”松下集团代表董事、全球副总裁、松下电器中国东北亚总代表本间哲朗直言,疫情下中国成为松下集团全球唯一成长市场。

去年以来,松下在中国新建设的工厂达8家。如何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构建一个更懂中国的松下,成为这家“百年老店”的新事业。

市场拓展之变▼

为中国消费者研发高性能产品

注塑机里滚动出“白纸”长卷,通过熔接机折叠成一个个长方体……在松下环境第一分厂的生产车间内,看似简单的工序,制造出的却是新风系统的核心部件——热交换素子。“一边是排出室外的污浊空气,一边是导入室内的新鲜空气,通过热交换素子,它们在不混合的状态下,就能进行温湿度能量的交换。”广东松下环境系统有限公司董事谭峰说。

松下环境第一分厂坐落于佛山顺德容桂街道厂区,数十年来,这里诞生了众多享誉市场的家电品牌。早在1993年,松下就与容桂第一风扇厂成立合资公司---顺德松下精工有限公司。2003年,松下实现独资后,公司更名为广东松下环境系统有限公司,并于2004年搬到容桂高新区。

为何时隔28年后,广东松下环境系统有限公司要投资2.1亿元在中国开设第二家工厂?事实上,随着近年来广东劳动力等成本上升,部分企业通过外迁到东南亚,利用当地劳动资源降低生产成本。而在全球疫情引发供应链危机之下,“外资撤离中国”的消息也引发讨论。

“中国的优势已经不是成本低,而是拥有众多的技术人才、完整的产业链、地理优势、良好的经济环境等因素。”本间哲朗直言,去年以来,尽管受疫情影响,松下在中国新建设的工厂仍达8家。与此同时,松下在泰国关闭了2家工厂、在新加坡关闭了1家工厂,这些工厂的生产任务很大一部分都转移到中国。

更为重要的是,市场在这里。“近年来空气质量问题成为全球焦点,中国消费者对空气净化类产品的需求迫切,我们更要紧跟市场变化,开发、制造出满足市场需要的产品,”谭峰说,目前松下新风和净水产品在中国市场占有率超50%,“比例将不断提升。”

战略布局之变

设立生产技术中心进行本地开发

在广州开发区,松下先后兴建了四个电子材料工厂,新近加入的5G电子材料将为产业注入新动力,推动产品走向高端化。

“过去我们生产的大多是普通的电子材料,如今伴随着5G等高速通讯技术的发展,我们也开始在中国开发和供应高端材料产品。”在广州开发区的松下电子材料有限公司,第四工厂正在忙碌建设中,该公司总经理一木勉20多年前便来到广州,看着一工厂、二工厂、三工厂依次拔地而起。

除了在华布局家电产业外,松下集团作为全球领先的电子产品制造商,1999年便在广州开发区设立了松下电子材料工厂,当时主要生产覆铜板,月产能10万张。

“目前我们正在建设四工厂,建成后月产能将达100万张,是创立时的10倍。”一木勉对20多年来的变化感慨良多:“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如今在5G技术上已引领全球,未来我们将生产开发更多能促进中国生活便利化的材料。”

在本间哲朗看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年来,中国已经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保持作为制造大国的同时,逐渐转变为消费大国、工程大国、创新大国。

今年4月起,为了在中国开发相关设备,松下电子材料(广州)有限公司还设立了能够进行现地设备开发的生产技术中心。“在工厂创立之初,我们使用的是进口材料来生产日本设计的产品。大概10年前,我们在中国设立了研发部门,以中国本土开发的材料为中心,不断推进各种新产品开发。”一木勉说。

管理架构之变

调动中国年轻管理层的积极性

健步机器人可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个性化制定训练模式,改善其步行能力;居室中的滑轨推拉门全部采用上轨设计,保证地面平整,便于老年人行动……在江苏宜兴的雅达・松下社区,一座集聚了松下20多年健康养老事业成果的社区亮相,这是松下对适老型居住环境在中国社区的一次全面试水。

“日本社会的老龄化比中国更早,因此日本企业对于老龄化社会的探索也更早。”本间哲朗说,松下早在1998年就在日本设立了养老产业子公司,20多年来在养老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产业经验。

事实上,雅达·松下社区的建设,对松下来说也有特别的意义。本间哲朗透露,2019年5月,雅达找到松下寻求合作,一个月后双方就签署了谅解备忘录。“这得益于松下在中国事业的变革,要还是原来那样所有决策都要向日本请示,是不可能这么快作出决策的。”

本间哲朗所提及的变革始于2019年4月,松下集团首次成立了将事业和地域统括职能合二为一的地区事业公司——中国东北亚公司,这也是松下有史以来首次将经营决策权放到海外。

“2008年后,我们越发意识到松下在华业务的发展没有赶上中国GDP发展的速度。在原有的体制下,处于日本的事业部长对中国市场的迅速变化无法感知、也无法做出快速的经营判断。”本间哲朗坦言。

松下中国东北亚公司成立后,本间哲朗成为首任CEO,他只对松下总公司的社长一个人负责。更独立、更灵活的管理架构下,松下在中国的业务被迅速激活,快速发展。“期待在中国积累的能力、经验,可以为松下集团的发展,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作贡献。”

【特写】

日企高管投身直播带货热潮

“不要讨日本同事的欢心,而要讨中国消费者的欢心”

“刮得很干净,而且用得很舒服。520,你们可以把‘小锤子’送给男朋友哦。”在镜头前试用完剃须刀后,本间哲朗用流利的中文介绍道。作为松下中国东北亚公司的首任CEO,本间哲朗不仅率先开通了微博账号,还积极投身直播带货热潮。

“中国销售模式变化迅速,这是远在日本的经营团队难以理解的。我的参与,能够让他们直观看到中国的变化,以便率先实现销售模式的变化。”本间哲朗坦言,过去,松下在华的企业也是一直听日本的,中方的干部也一直关注日本情况,忽略中国市场。

而松下中国东北亚公司的成立,终结了这一局面。上任第一天,本间哲朗就提醒管理人员:“不用拘泥于日本的想法和做法,按照中国市场的需求,不要讨日本同事的欢心,而是要讨中国消费者的欢心。”

松下要实现“中国事业中国决策”,并不仅仅是营销方式的改变,更深层次的是管理架构上的变化。为提升管理团队中中国员工的积极性,松下还以一些事业单位为试点,推行虚拟合伙人制等,激活组织活性。“这与之前总部领导的传统机制相比,可以说是革命性的变化。”本间哲朗说。

【记者】昌道励 姚翀 宾红霞

【摄影】金镝 罗一飞

编辑 吕虹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