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月》:肖建国重返文坛新作,呈现湘南百姓生活史

南方+ 记者

近日,著名作家、出版家肖建国最新长篇小说《海底捞月》新书分享会在广州楠枫书院举行。自2011年卸下花城出版社当家人的身份后,肖建国全情投入文学创作,新作《海底捞月》继续为读者讲述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肖建国给读者签名

“海底捞月”源自湘南麻将台上的终极大和,是穷途末路之时、绝处逢生之际,最后一张牌上演的惊天逆转。作家以此为引,又以之作结,构筑了一个由麻将串联起来的湘南“平凡世界”。人生如牌,世事如牌,故事在麻将声中徐徐展开。手气顺时博自摸,手气背时积小和,只要“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总有时来运转出头日——这是湘南人自麻将中习得的生活智慧,亦是肖建国在作品中想要传达的人生况味。

新书发布会上的嘉宾

《海底捞月》是肖建国自2008年重返文坛后的首部长篇小说。故事始于湘南解放前最后一场旧式婚礼:1949年深秋的一天,湘南禾仓李家大院正在进行满女出嫁的坐歌堂会。歌堂会唱了三天三夜,本该晨曦一开,新娘上轿,却在天光时传来一声轰鸣,炮弹落进白露河里,子弹打在新娘手上,一时间众人慌乱如麻,而历史的潮水已经改变了流向……故事由此拉开大幕,翠玉姑娘、细姥婢、疤眼皮、李水旺、秋聋子、土保镇长等一众人物粉墨登场,讲述自1949年以来的湘南往事,书写一段跨度长达70余年的湘南百姓生活史。  

《海底捞月》

小说结构仍然延续作家一贯的风格,以主人公细姥婢一家的生活遭遇为叙事线,以湘南社会的历史变迁为主题线,以一副具有人生隐喻和象征意义的象牙麻将为标识线,由此构建出独特的三线叙事结构。笔墨着力之处,既有主人公深陷生活泥潭的艰辛,也有历经苦难依旧蓬勃向上的坚韧。

在新书发布会上,肖建国谈及小说创作时说:“文学作品中多少都会有作者自身的影子,但不局限于某一个人物,有时候会综合一代人身上的共性。”《海底捞月》书中的诸多人物,原型来自其的亲戚、朋友、邻居街坊,甚至还有他自己的亲身经历,经过艺术化的加工创作,勾勒出湘南市井百姓的众生相,讲述各色人等的悲喜人生。

发布会现场

发布会现场

文学评论家、暨南大学文学教授贺仲明与现场观众分享了他阅读《海底捞月》的感受,他说:“作家有意识地在作品中展现湘南的自然风光、乡土人情,使作品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域特色,这是小说的独特魅力所在。”《海底捞月》另一个让他击掌称赞的特点,是传统现实主义写实手法的充分运用。小说借助大量对生活细节和人物对话的描写,对现实生活进行了最大限度的还原,又因为与生活实际紧密连接,使得作品中渗透出的时代味道越发逼真,给人一种触手可及的亲切感。作品中处处洋溢着写实主义的光辉。

贺仲明教授还深入分析了《海底捞月》中关于人生观、生命观表达的部分:“肖老师的新作除了保持他一以贯之的写作风格之外,还拥有更为宽广和深刻的书写,在具有可读可看小说的特性之外,同时蕴含深刻的思想意蕴。关于人的一生,每个人将如何度过,麻将桌上的暗流涌动与人生处世的相互呼应,折射了普通人的悲欢、生活困境和精神世界。”

《海底捞月》作为一部用方言写就的地域小说,大量鲜活的湖湘方言的运用赋予了作品独特的文学味道。花城出版社邓如副社长表示:“方言写作为小说增色很多,方言的运用表现出了那种独有的地方风俗和文化,也表现出了那种独特的人情和生活。”

在小说中,作家充分展示了他捕捉日常生活与刻画人物的能力,通过对街巷、店坊、戏台楼头、四条城门、衙门口、麻地河、菩萨庙等湘南风物的细致描摹,为读者精准勾画出一个深处社会巨大变革中的湘南世界。他以敏锐的目光捕捉到各种社会变革对城镇百姓造成的冲击,密切关注着时代裂变中人性的异动。小说将一群人的命运与一个时代发展的漩涡天衣无缝地粘合在一起,由此完成对当代社会生活最深刻的持续发掘。《海底捞月》不仅是一部湘南百姓生活史,也是每一个在社会变革中认真生活、自尊自强的平凡之人的真实写照。

【记者】陈小庚

【通讯员】雷阳

编辑 彭奕菲
校对 居伟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