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他们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担,两头垂下几根绳子,挂着沉甸甸的物品……”相信不少汕头人都对这篇短文有印象,没错,这就是冯骥才先生的作品《挑山工》,是其在1981年写的泰山见闻之一,曾入选小学语文课本。
近日,著名文化学者,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冯骥才莅汕调研,就我市民间文艺状况、非遗传承,古村落保护活化、侨乡文化等工作进行调研考察,并写下文章《冯骥才之潮汕观艺录》。
冯骥才先生笔下的汕头,是如何的呢?冯骥才先生在文中写下了对汕头前美村的感受,他写道“潮州与汕头两地老城还在,民居板块和街巷肌理还在,典型的老房子还在,历史空间犹然可见,而且各自的特色很鲜明,这非常重要。这表明潮汕两城都有各自城市的历史特征,这是这两个岭南名城的福气。”
冯骥才先生在文中写道:“汕头的侨民多,又有着近代中外通商史,舶来的建筑风格与生活审美渲染着这座城市,使它风情别样。然而,这对我不陌生。我生长的天津,与汕头是同时间(清代咸丰以来)强烈地受到“开埠”和“通商”的影响。天津更厉害一些,天津有九国租界。但是,我对一位汕头人说:‘我们都是把被动的开放转变为主动的开放。’因为主动,外来的东西就与本土的东西积极地融合起来,所以在中国近代城市现代化方面反而走到前沿。上海更是如此。故而,汕头城区中心建筑的外来色彩并不叫人感到生硬和强加。比如前美村的陈慈黉故居,它的‘拿来主义’却使其独具‘侨乡’的特色,另有一种美。”
在文中,冯骥才先生还提到,“侨批文物馆”,是他“特别欣赏的地方”。他在文中写道:“城市文化保护的根本,是保护好自己的城市个性,而城市个性还要从自己的历史中寻找与认知。我特别欣赏‘侨批文物馆’,欣赏一些有心人重视保存这种珍贵的历史文献。我从文物馆陈列的一件侨批中,读到当年远渡重洋的侨民迷路于茫茫大海中而危情万状的经历,深感老一代侨民生存之艰难与生命之顽强。侨民史中的开拓精神是汕头城市的一种积极的历史精神。因此说,保护好城市的侨乡文化,不仅是旅游的需要,更是城市发展的独特的精神资源。城市旅游最重要的目的是展现自己独特的精神与魅力。”
文末,冯骥才先生意犹未尽地写道,“在汕头的前美村还写了两句心头的盛情:‘潮汕文化浓似酒,前美民艺艳如花。’”“在潮汕10天,所见文化的传承与繁盛,给城市带来了活力。……非遗在生活中。浓郁、厚重、活力,是潮汕给我深刻的文化印象。归来事冗,纸短意长,先匆匆记下一些感受与片段。日后再寻机缘深入潮汕民间才是。”
来源/汕头融媒集团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