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活动可带你“穿越”到唐朝……

南城政法
+订阅

11月27日下午,“唐诗里的中国”系列专题讲座第三场《白居易的人间情》如期进行,吸引了众多诗歌爱好者前来观看。

此次讲座由南城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主办,南城档案馆、方志馆承办,南城文化服务中心协办。讲座邀请了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谢有顺主讲。

“白居易这个名字有深刻的含义,《礼记·中庸》中曾说道‘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居易二字也就是安于平易的意思。”讲座开场,谢有顺从名字来源的角度出发,为现场观众缓缓揭开白居易的神秘面纱。

白居易天赋奇才,他的文学天分在其襁褓时期就显露无遗。十六岁时,他所作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被世人传颂,也让当时的著名大诗人顾况记住了他,并且到处夸赞白居易是个人才,由此他在长安的名声大振。

紧接着,谢有顺与大家畅谈白居易的仕途之路。白居易虽然多次为官,也曾身兼要职,但他的一生仕途坎坷。仕途的坎坷反而成就了他的诗歌创作,被贬后,白居易在艺术成就上开始节节攀升。在被贬为江州司马时,他挥笔写下了著名的《琵琶行》,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

白居易的诗歌之所以为民众所传颂,一方面与他的诗歌平易通俗有关系,另一方面与他的情怀有关系。谢有顺认为,白居易的诗最看重现实,他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反映社会生活,而且和当前政治斗争相联系。他的诗歌中有很多关心底层人民的文字。当他看到卖炭翁的遭遇后,不由发出“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哀伤;当他面对辛勤耕种却食不果腹的农人时,不禁产生“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的愧疚;在《上阳白发人》中,他用感叹的语句,写出了“上阳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的恻隐胸怀。

讲座结束后,观众们仍意犹未尽,纷纷向谢有顺提问。现场一位观众向谢有顺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他认为中华文化的巅峰是在大唐盛世这个时期,因为它开放包容,营造了很好的文化氛围。谢有顺表示赞同:“唐代不仅是疆域大,而且精神气度大,思想格局大。一个时代想要有好的诗人,首先需要有能够容忍好诗人生长的环境,唐朝满足这些条件。”

温馨提示

如果你也想跟着谢有顺一起领略“唐诗里的中国”,那就千万不要错过接下来的讲座了。12月11日,“唐诗里的中国”系列专题讲座第四场,谢有顺将以“王维所热爱的世界”为主题在南城历史文化陈列厅开讲。届时,他将从王维的角度为市民解读唐朝的密码。

感兴趣的市民请留意“东莞南城发布”官方微信公众号及“艺之南”微信公众号,届时将发布相关讲座信息,详情请咨询南城档案馆,联系电话0769-22990157。

出品:《南城》编辑部

文图:  南城档案馆  南城方志馆

编辑:  陈志高

审核:  文伟平

本文来源:东莞南城发布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