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过后,天气连日晴好。在阳山七拱,西连村的村民们走进田间地头,锄响了一年之中最为动人的收获乐章——七拱淮山开挖了。
“今年淮山的价格比往年高不少,我种了近20亩淮山,预计能够有10多万元收入,特别高兴。”随着一根根茁壮的淮山被完好地挖采出来,种植户黄城林很是开心。
村民挖采淮山。
七拱淮山,因其品质优良,享有盛誉,成为阳山农业的一张亮丽名片,曾获得“广东人民最喜爱的土特产”“国家绿色食品A级产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清远十大特产”等称号。淮山产量稳定,亩产可达到4000斤左右,每年农历十月至次年3月为淮山上市时间。这种耐贮藏且易于加工增值的农产品也成为促进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大力发展的理想产业。
“西连村已有100多年历史种植老品种山药的。目前,村里的淮山种植基地依托这一优势,通过提供优良的淮山药品种,加上优质的技术服务,种植户从30多户发展到今年的655户,从业人数达到2027人,种植面积扩大到3513亩。”西连村党总支部书记叶少环说,村里成立的专业种植合作社直接带动了周边500多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743元,直接带动产值达3500多万元,成了阳山县淮山产业的标杆。
进入农历十月底,西连村村民开启了淮山开挖序幕。
黄城林说:“我爷爷辈就开始种植淮山了,到我这是第三代了,我种植淮山也十多年了。”他说,目前自己种植了近20亩淮山,今年淮山的价格比往年高出了两三倍,一亩地净收入能有6000多元。“今年预计能有10多万元收入,我特别高兴,种植的信心更足了。”
在七拱镇,水稻、淮山是该镇的两大支柱产业,而西连村是七拱淮山的生产主力军。今年早些时候,西连村凭借淮山产业获得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授牌,摘获“国字号”招牌。
近年来,七拱镇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一方面力求农产品精细化、经济化、特色化,引导和鼓励村民发展特色产业促增收;另一方面加大对特色农产品的奖励扶助政策,坚持“大力扶持,积极引导,规范管理”,培育和壮大特色农业产业。
同时,七拱镇也积极做好基础设施服务,助力当地特色产业健康发展。据介绍,从1981年开始,西连村委会洞尾、西塘片区3000多亩淮山地一直缺水灌溉。缺水时节,村民只能每家每户自行通过抽水机接驳长水管,引七拱河河水灌溉,费时费力,村民很是困扰。
自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七拱镇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聚焦基层堵点、痛点、难点问题,精准把脉农村水利设施短板弱项,安排专人跟进落实,形成项目库、责任清单,逐项销号整改,把西连跨河引水工程列为“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民生项目之一,整合资源,自西连电站始,于七拱河西连河段河床底深埋200多米钢管至西塘村,并接驳新修筑的300多米三面光水利渠道,实现引水至西塘、洞尾、岩口片区,一举破解了当地近3000亩淮山地40多年来缺水灌溉的难题,惠及2个行政村、15个自然村3000多村民。
这为西连村进一步壮大淮山产业夯实了基础。叶少环介绍,下一步,西连村将致力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淮山种植向淮山深加工产业方向发展,逐步形成淮山饼、淮山面、炸淮山片等深加工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全力打造淮山公园,以农旅结合的方式,打造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农业示范区,带动地方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记者】段灿
【通讯员】孟齐飞 黄胜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