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封开贺江碧道画廊迎来最美观赏季。来自广州、佛山等地自驾游客大增,村民办的农家乐满座成常态,民宿入住率近七成。
区别于传统景区,贺江碧道画廊覆盖江口街道和大洲镇5个行政村、自然村6个,共有1万多户住户,且不收门票,其定位是农文旅融合的开放式景区。封开县文化广电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景区将不断探索新发展模式,把门票经济转化为百姓所获,转化为“乡村振兴动力”。
▲梁亮 摄
将门票经济转化为村民收入
今年1月—9月,贺江碧道画廊接待游客58.32万人次,创造旅游收入1.99亿元,是全市最火爆的景区之一。
“十一”期间,励志新村村民娇姨摆摊售卖自家种的农产品,每天都有千元收入,她透露周边的村民靠做游客生意,收入比去年增加了三成以上。
端起生态碗,吃起旅游饭,90后张宇宽是第一批返乡创业的大学生。2020年,学习设计专业的他看好大洲镇乡村旅游发展前景,决定选择回乡发展,运用所学把家里的废弃农舍改造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家乐餐馆。
一年的时间里,张宇宽参加县人社局的培训,获得了“封开厨哥”荣誉,他的餐馆亦被评选为市级三星农家乐。今年“十一”假期,他的农家乐9张午市餐桌天天满座。据悉,在乡村旅游的带动下,农家乐从零发展到15家。
贺江风光旖旎,图为房车营地。陈鹏光 摄
笔者观察各家农家乐的餐牌,都少不了当地名菜杏花鸡与竹荪。曾在佛山工作的乡贤刘伯秀从中看到商机,回到家乡大洲镇大和村创业,他承包周边山林、荒地,办起了佰秀家庭农场。
从开始养殖500只杏花鸡到年产量近10万只,刘伯秀带动30多户村民养殖杏花鸡,3个杏花鸡养殖基地解决了20多名村民就近就业,1个饲料加工厂满足了养殖基地需要,为大和村乃至大洲镇7个村打造杏花鸡养殖,助推“一村一品”成为乡村振兴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黄瑛居 摄
“不少订单就隐藏在游客之中。”刘伯秀告诉笔者,日前一位从事冷链配送行业的广州自驾游客品尝过杏花鸡以后,主动与其对接,并签订合作项目,每月采购500只杏花鸡送往广州各社区。随着游客越来越多,杏花鸡逐渐供不应求,刘伯秀也谋划建设新的养殖基地。
励志新村是景区的重要旅游节点,大学生陈嘉龙创建的竹荪种植培训示范基地就在此地。暑假期间,不少亲子游都选择到此研学,观看竹荪蛋“开伞”的神奇自然现象。
2019年,陈嘉龙团队将竹荪种植项目转移到贺江碧道画廊,规划打造竹荪产业带。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一条集种养加工—产品展销—品牌餐饮—观光旅游—电商平台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链条逐渐形成,竹荪蛋、杏花鸡、百香果、竹芋粉等特色农产品打响名堂,销量大增。陈嘉龙直接或间接带动从事竹荪产业的农户达285户310余人,人均收入增幅超10%。
当前,贺江碧道画廊景区已建成封开县青年创业孵化基地和两广青年创业服务中心,支持引导大学生、乡贤等回乡创业,目前已成立公司9家、专业合作社27个、家庭农场36个、电商平台2个、扶贫车间3个。
此外,景区通过大力发展壮大特色产业,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体+基地+农户+电商平台”等发展模式,推动建设杏花鸡、竹荪、食用菌、兰花、单丛茶、特色粉蕉等一批种养示范基地,将产业建在屋前后,创业可在家里头,就业不出村门口,带动周边60多户330名村民就业。
贺江碧道画廊景区目前推出游船优惠活动,联动旅游巴士打造水上+陆上旅游环线。南方+ 施亮 拍摄
政府小投入,管理大效益
位于江口街道花塘村的彩虹碧道和稻田风车是景区新晋打卡点。由村民负责管理的停车场规范整洁,停满了来自广州、佛山、深圳等地的自驾游车辆,不少村民在附近摆起了小摊,贩卖番薯、玉米等农产品和特色小吃,同时也会将垃圾收集处理。
村民在励志碧道竹林公园景点沿线售卖特产、小食等。西江日报记者王永强摄
“5块钱停车一次,3块钱一份酸味小吃,村民既是景区的管理者,也可从中获得收益,何乐而不为。”江口街道党工委书记石财楼告诉笔者,首先是基础设施的变化,再到人居环境大整治,村容村貌全面升级,之前封闭破败的乡村也逐渐打开“家门”迎客来,村民也由衷为家乡而自豪。
作为开放式景区,前期需要投入,后期重在维护。如何做到“政府小投入,管理大效益”?
两个镇街党建引领,党员当先,从转变村民的观念入手,培育起家园意识,设立村规民约,形成良好乡风。
以大洲镇为例,2019年度该镇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03.6元,2020年度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56.3元,同比增长7.3%,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特色镇。
大洲镇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发动村民投工投劳3.1万多人次、捐资捐物263万元、主动让地10.93万平方米助力家乡建设,全镇9个行政村86个自然村全面建成干净整洁村,大洲社区“碧道画廊 美美与共”社会治理共同体试点形成“封开样板”,获评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老牛阿杰 摄
“我们要让景区运营与村民所获紧密结合,村民才会积极参与景区管理。”
大洲镇镇长郭武锦告诉笔者,9个村(居)已建立起村规民约,教育和引导群众改变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村规民约注重村民的主体参与,体现了村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作用,让村民直接参与景区管理,做景区的主人。郭武锦补充道,目前该镇也在探索以租赁土地的方式引进文旅项目,旅游收入直接与村集体收入挂钩,各村将利用这笔资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大洲镇累计改造户厕800多户、建设公厕30座、乡村旅游公厕8座。
此外,该镇建立常态机制,让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采取“三包”“五包”、巷道责任人等方法,组建52名农村环卫保洁队伍,定人、定责、定服务范围、制定考核机制及保障工资标准,有效保障全镇农村环境卫生干净整洁。
目前所有农户均已安装责任牌,并每月进行评比;各村均建立了村庄环境长效管护机制或村庄保洁机制,广泛开展“五美家庭”“五美庭院”“清洁村庄”等评比活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实现村庄环境长久有效治理。
“家乡变景区,作为村民我们无比自豪。”
年轻的妈妈张玲芳通过培训学习,成功当上了两广源流博物馆首席讲解员;曾在家待业的卢秋霞成为景区农副产品展销中心负责人,并登上广东省“乡村振兴大擂台”,向大家自信地展示家乡特产;30多岁的周春燕是“风水间”民宿的“大掌柜”,每天可以带着孩子上班,月收入4000元以上……
由村内旧屋改造而成特色民宿。
“村民眼里有光,生活有奔头。”贺江碧道画廊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村民家园意识大幅提升,每个人都是景区的建设者、服务者、经营者,享受着景区发展带来的红利。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