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师生应当怎样反诈骗?教育系统反诈第一课教您“避雷”

教育莞家
+订阅

游戏好友送皮肤?刷单兼职赚钱?“双11”网购退款遇到套路?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手法层出不穷,青少年由于防范意识相对缺乏,更容易遭遇诈骗。

今年1-10月份,东莞共有471名中小学生被骗,单人最高损失金额25万余元,169名老师被骗,单人最高损失金额90万元,412名大学生被骗,单人最高损失金额450万元。

11月27日20:00,一场东莞教育系统反诈骗安全教育公开课,在南方+精彩直播,吸引了全市中小学生、家长及教师观看。点击链接观看完整视频:东莞教育系统反诈骗安全教育公开第一课>>>

本次安全教育公开课由东莞市教育局联合东莞市公安局反诈中心、东莞市东城教育管理中心、南方日报东莞新闻部联合策划举办。

直播结束后,可园中学的一位学生家长表示有点震惊,她马上按照视频上的"三不一多"教育孩子。小莫(化名)同学说:“之前也知道一些类似的诈骗,但是具体细节套路不清楚。这一次防诈骗直播教育了我们,也让我们了解了很多细节。我会做到不熟悉的来电不接,不在微信上乱加好友。最关键的是一旦需要转钱,必须要跟爸爸妈妈商量才可以,如果感觉有不对劲的可以请教警察叔叔。”

“反诈骗教育公开课不仅让孩子受到教育,家长也有很大收获。”东城朝晖学校的学生家长董女士说,一方面,现在孩子们经常接触手机,而心理又很单纯,容易被诈骗人员欺骗,另一方面,诈骗手段越来越多,诈骗套路也越来越高明,即使是成年人也非常容易上当受骗。希望类似的反诈骗教育公开课能够经常举办,帮助学生和家长认识到更多的诈骗案例,掌握防范诈骗的方法,一起呵护孩子的健康成长。

以案说法:三个真实故事,解读诈骗套路

东莞市反诈骗中心的民警陶义出镜讲解,用最近一个多月,三个发生在东莞的真实故事,讲解骗子的诈骗套路。

故事一:游戏好友“免费”送皮肤

小明在玩手机游戏时,碰到一个人,称可以送小明游戏皮肤。一开始说是免费送,加了好友后又说游戏系统不让白送,让小明把钱转给他,送皮肤以后再把钱转给小明。小明用妈妈的手机给他转钱,3次转了1万多元。后来,对方一直不肯再把钱还给小明。

【民警解读】

受害者提到“游戏好友送皮肤”,这就是诈骗分子的惯用套路,他们打着免费的旗号,学生群体就很容易进入骗子的圈套。

骗子在游戏里面广泛发布“处cp”送皮肤、收徒弟送皮肤、加QQ好友送皮肤等消息。骗子会教小孩子如何去向父母借手机,甚至连怎么称呼、用什么口气、借手机的理由等细节都考虑得很周到。当学生拿到父母手机后,骗子诱骗学生扫码转钱,然后又以若不继续按照要求操作,就不予退款或是封停游戏账号、冻结父母支付账号甚至父母坐牢等恐吓诱导学生继续转账。

故事二:冒充警察办案,要求转钱到“安全账户”

幼儿园老师小陈接到电话,对方说自己是公安局的工作人员,说小陈涉及一宗集资诈骗的案子里。双方互加QQ后小陈和他视频通话,小陈看他视频里穿着警服,而且说的身份证号、电话号码、家庭住址什么的都是对得上,就信以为真了。

但小陈确实没参与过集资诈骗的事,对方说要想自证清白,就得找一个没人的地方,将名下所有的钱转到他们提供的“安全账户”。小陈分两天转了2万多元到那个账户,然后对方就不理她了。

【民警解读】

骗子会利用群众对公检法机关的敬畏心理,亮明证件、表明身份、并准确说出受害人的身份信息等博取受害人的信任。再说事主涉嫌犯罪,比如洗钱、非法集资等。骗子会以公安机关办案不能被其他人干涉为由,让事主将手机呼叫转移,找一个僻静的地方独处。随后让事主将名下所有存款,甚至借钱、贷款,转到骗子提供的所谓的安全账户。

大家切记!公安机关不会网上办案,遇到自称是国家工作人员、公检法机关说涉嫌犯罪等需要配合调查的,可直接拨打110核实。

故事三:冒充客服,以快递丢失为由进行诈骗

小吴“双11”前买了衣服,快递显示已签收,但她没收到包裹。她联系客服后当晚接到电话,对方说是快递的售后人员,要给她赔偿快递丢失的费用。小吴加进一个QQ群,对方让她填资料,包括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密码、手机号之类。对方还让小吴下载一个好视通云会议的APP,加入会议共享直播。这时小吴就收到了银行卡的钱被划走的信息,划掉了4500元。小吴赶紧和对方联系,对方说要证实她的身份信息,又让她在支付宝上进行操作,小吴意识到被诈骗了。

【民警解读】

这种冒充客服类的诈骗,骗子掌握了事主详细的购物信息以及收货地址、电话等相关信息,博取事主信任。以快递丢失、商品质量问题等为由赔偿事主损失或退款,一步步诱导事主进入圈套。

转账需要4个码,即银行卡号码、密码、电话号码以及验证码。在事主同意赔偿或者退款后,骗子会让事主提供银行卡号码、密码以及电话号码,不直接提供验证码让事主放下戒备。然后诱导其下载具备屏幕共享功能的会议视频APP,用以窥视事主的验证码,最终转走银行卡里的钱。

诈骗圈套还有哪些?

民警陶义介绍,诈骗圈套非常多,还有如买卖游戏账号装备诈骗、网络贷款诈骗、兼职刷单诈骗、杀猪盘、虚假购物诈骗、注销校园贷等高发诈骗类型,相应的分型更是数不胜数。

而且诈骗会与时俱进,比如说疫情刚发生的时候,大家急需买口罩,诈骗分子就在网上发布虚假的卖口罩信息;还有前不久,东莞的一个事主,接到一个自称是快递客服的电话,说他的包裹因检测出新冠病毒阳性需要集中销毁现对他做出赔偿来诱骗的事主。

怎样防诈骗?民警支招:三不一多

虽然诈骗的手段多种多样,但只要树立较强的反诈意识,时刻保持清醒,做到“三不一多”,即未知链接不点击、陌生来电不轻信、个人信息不透露,转账汇款多核实。

在与陌生人来往时不要涉及金钱,一旦涉及金钱,就要三思而后行;收到朋友转账等请求时,一定要及时通过打电话或其他途径核实真实身份;凡是涉及兼职信息要求添加好友实行点赞、刷单、下注等任务的,都是诈骗;不要出售自己的银行卡和电话卡,卖卡行为一经公安机关核实,将面临各种惩戒措施,甚至还会面临牢狱之灾。

关注东莞市反诈骗中心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诈骗手法,时刻更新自己的防诈知识库;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开通预警防范功能,让犯罪分子无机可乘。

你我同心,反诈同行。希望大家在生活中擦亮双眼,远离电信诈骗!

【策划】王慧

【采写】吴擒虎 于羽佳

【设计】袁永平


编辑 李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