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北欧著名高福利国家,挪威的生育政策一直都走在世界前列。
女性生育后,男女双方加在一起共有49周的全新产假,或59周的80%薪资产假,可视情况而定随意安排。同时,男方至少放21%的产假,政府鼓励男性积极参与进生育中去。
而且,孩子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国家就开始给予相应补贴。据统计,一个挪威人从出生到成年,政府要为其花费十多万美元。
然而即便这样,还是有很多人选择丁克。
比如我们今天要说的这部电影《忍者宝宝》中的女主角,拉克尔。
少女拉克尔,一个名副其实的玩咖,退学、酗酒、嗑药、蹦迪、约炮,一样不差。只要作不死,就往死里作。
作为一个从未把结婚生子列入人生list的当代女性,拉克尔甚至连姨妈都不想来,靠长期服用避孕药来推迟月经。
值得一提的是,在女性意识极大觉醒的今天,有很多进步的女性会提倡“拒绝月经羞耻”“用卫生棉条代替卫生巾”“规律性服用避孕药”等观念,试图减轻和消除千百年来女性身上所背负的各种生理和道德枷锁。
像拉克尔这种觉得月经是负担,从而进行人为干预使其停止的女性也不在少数。
按理说,对拉克尔来说,怀孕是万万不可能的。但《忍者宝宝》就是让这样一个女孩怀孕了。
当下,其实很多像拉克尔这样的年轻女生都做好了不婚不育的准备。
虽说做好了万全的准备,那万一怀孕了,是不是意味着女性就要在毫无抚养能力的情况下提刀上马,成为母亲呢?
《忍者宝宝》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女性可以有别的选择。
影史上有关少女意外怀孕的影片并不少,基调大致分为两种:残酷沉重的,如李玉执导的《红颜》,少女的一生被毁。轻松愉悦的如《朱诺》,家人宽慰陪伴,少女顺利生产。
而今年拿下柏林电影节水晶熊特别荣誉的这部《忍者宝宝》,则举重若轻地把生育权交还给了女性自己。
同时,在搞笑片的外衣之下,轻轻擦除了各种例如“独立女性”“伟大母亲”“泛滥母爱”等标签。
从发现自己怀孕的那一刻起,拉克尔从头到尾都只有一个想法:“我不会成为一名母亲。”
这种笃定,来自于她对自身的清醒认知:她不是一个适合当母亲的女性,也没有什么母爱。并且,她还有自己的梦想要实现,那就是成为一名真正的插画家。
拉克尔并没有觉得,所谓的“母爱”会随着怀孕突然降临到自己头上。
既然是个意外,那就解决掉这个意外好了,拉克尔立马预约了流产。
原本以为,一切到这里就差不多结束了。结果,B超检查时,医生告诉她,这孩子打不了,胎儿都26周了。
挪威允许打胎,但只能是12周以内的胎儿,超过12周就违法,更别提拉克尔怀孕已经六个半月了。
拉克尔很懵逼,怎么可能呢?
她长期服用避孕药,肚子没有显怀,还没耽误玩乐……这种情况下,都能安安静静健健康康地待上六个多月,分明是个忍者宝宝啊!
而孩子的父亲,更准确地说,精子提供者,是个不靠谱的渣男。他几乎会对每一个见到的女生发出床伴邀请。
拉克尔出于人道主义精神通知了他,并表示,如果现在两个人都不想养孩子,就把孩子送个好人家,以后可不能后悔。对方立刻同意。
于是,拉尔克联系了领养机构。
这个时候,身为漫画家的她虚构出了一个孩子的漫画形象,母子之间开始了各种看似无厘头的对话。
实际上,这个虚构出来“忍者宝宝”,可以被视为拉克尔内心的挣扎,只是电影将其轻松化了。
这也是《忍者宝宝》的一大优点,即,不再一味地把各种沉重的话题强加于女性身上,开辟了另一条不那么悲壮的道路。
比如在面对领养家庭时,忍者宝宝就跑出来表示自己更喜欢有钱的白人家庭,还希望自己的母亲是安吉丽娜·朱莉。
因为“她经验丰富(收养了6个孩子),还不差钱”。远远胜过懒惰邋遢,吃一半的面包可以扔在床底发霉的拉克尔。
但拉克尔却觉得,相比于经济能力来说,更重要的是领养家庭的温馨程度和价值观上的健全。
原本,拉克尔觉得把孩子送走是最好的选择,但又害怕孩子被领养家庭猥亵虐待。虽然她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母亲,但并不代表她是个完全不在乎孩子的坏人。
拉克尔只是觉得,一切都太不公平了。
男人们随处播种,女人却要十月怀胎,阵痛十几个小时,还得承受涨奶和产后抑郁等各种生理和心理疼痛。
明明男人结扎就行了的事情,他们却宁愿让女性受苦。
拉克尔思来想去,最终决定求助自己的亲姐姐。
姐姐和姐夫尝试了很多年但依旧没有孩子,两人工作光鲜,生活体面,还都是大好人,把孩子交给他们肯定没问题。
而且姐姐也同意了,眼看着一切都尘埃落定了,只等孩子诞生。结果,孩子的父亲仿佛被神龙召唤了一样,突然跑过来表示想要留下孩子。
拉克尔在痛苦和纠结中早产诞下一枚女婴。
她在护士的指导下抱孩子,给孩子喂奶,却始终只感受到痛苦,丝毫没有意识到所谓的“母职”。
她清楚孩子跟着自己不会幸福。与其让孩子跟着自己受苦,不如交给此刻父爱泛滥的父亲,更能为他提供一个良好的童年。
《忍者宝宝》与近年来的很多女性主义电影,如《燃烧女子的肖像》《四月三周两天》等相比,基调没有那么沉重,但深度都是一样的。
它通过看似轻松搞笑的情节和幽默的漫画告诉我们,当母亲不是所有女人的天性,这只取决于女性个人的选择,仅此而已。
而影片最后的结局设置看似无厘头,其实暗示着:如果男人可以突然冒出“父性”,想必女性也可以摆脱“母性”的道德枷锁,拒绝成为标准意义上的“好妈妈”了。
只是,《忍者宝宝》还是太过理想化。仔细回想就会发现,整部电影中从来没有人对拉克尔的生活指指点点过,即使她有着各种可以被人指点评价的毛病。
所有人都在提供着支持,无论是政府,还是拉克尔的姐姐、闺蜜、陌生人,甚至就连渣男也改过自新了。
这也就是说,从一开始,拉克尔的周身就有一张无形的支持网络,无论她怎么作天作地,下限都不会低到哪去。
最坏的结果也就是,宝宝被有钱人家领养了而已。但这在很多社会制度不健全、容错率极低的国家几乎不可能发生。
全世界有多少女生可以像拉克尔一样幸运呢?
告诉女性可以大胆摆脱母职枷锁固然是进步,但仅把最终的决定权落到女性肩上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为女性们提供一个无论当不当妈妈、无论是否完美也可以安然生存的社会环境。
只有在一个宽容的环境中,做自己才能成为可能。这是《忍者宝宝》最值得回味的内容表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