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中国四大漆器”之说【平遥推光漆器(山西) 脱胎漆器(福州) 扬州漆器(扬州) 景泰蓝(北京)】各具特色,而潮汕地区的漆艺也是不可忽视的存在。
今天就让我们了解一下“不可不知的潮汕工艺——金漆器”。
漆、漆器、漆画
在潮汕,金漆画和金漆木雕经常是一起出现的,像孪生姐妹,但其实她们是完全不同的,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我们先来说说这金漆画。
金漆画就是用金、银粉在漆面上作画,它是我国髹饰工艺中非常独特的一个类别。“髹饰”这个词现在大家可能有点陌生了,翻译成白话,可解作漆饰 。《汉书•外戚传》第六十七下有云:“其中庭彤朱,而殿上髹漆”。唐朝名儒颜师古注曰:“以漆漆物谓之髹”。
漆,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将漆树的树皮割破,就会流出一种乳白色的黏稠液体,这种液体经过过滤和处理,就是生漆了。从目前的考古证据来看,应该是中国人最早发现并开始使用天然漆的。我们出土的最古老的漆器是一个木胎涂漆碗,来自七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文化遗址。
在日常生活中,漆是很好的涂料,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经久耐牢、不易褪色,还可以配制出不同的颜色,非常漂亮。也正因为漂亮,中国人用漆制作各种工艺品,漆器、漆画应运而生,发展成了专门的工艺类别。
将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就是我们常说的“漆器”了。中国的漆器工艺在几千年里不断的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开赴峡山陇美寻找金漆画
为了看到鲜活的金漆画制作过程,老爷子带着我,还有友情提供摄影支持的摄影家马卡,驱车赶往峡山。老爷子的好朋友,搞古建筑修缮的胡少平告诉我们,在峡山镇陇美村,有一位民间艺人还在从事金漆画的创作。
我第一次见胡少平,他胖胖的,长得带点匪气,完全看不出来他是一个对于民间工艺那么热衷投入的人。胡少平有一个古建筑公司,完成了家乡“宏济寺”、“凤泉岩”、“宝德寺”等几十处古刹祠堂的修复或重建工程。
胡少平说,“金漆画的工艺主要用于一些富裕的人家,有钱的商人,或者比较出名的人。因为这些画一般人用不起,高级的建筑物才会用到金漆画。金漆画的工艺非常复杂,做好之后看上去富丽堂皇,使建筑物显得更加高档,富贵逼人。”说话间我们来到了一座潮汕风格的小院子前,抬头一看,上面是三个大字“怡乐居”,下面两扇红色漆画的门特别抓人眼球。
胡少勇就是少平说的那位金漆画艺人,他的师父陈竹友是远近闻名的老一辈金漆画高手。遗憾的是,回家后我发现可以查到的关于陈竹友的相关文字资料少得可怜,只能通过他留下来的作品去了解他了。
胡少勇正以朱漆描图
除了陈竹友,还有一位老一辈的金漆画工艺美术家是必须得提到的,那就是金漆画专家陈成光。陈成光笔名晨光,出生于揭阳仙桥镇。我们驱车找到了陈老的家里,却得知他已驾鹤西去了,甚憾!在陈老家里,我们看到了他1960年绘制的一块精美的漆画,过了半个世纪了,依然光亮如新。由于在金漆画创作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陈成光荣获了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授予的“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
陈竹友 金漆八扇屏
陈成光 1960年漆画
金漆画的制作
金漆画的制作工序有点儿复杂。
首先得有一块漆板,通常是用杉木板。白胚的木板要经过几次的补灰、打磨,平整度好了,没有细小的孔、洞,才能上漆。上漆要上一次生漆,两到三次中性漆,漆一次磨一次,水磨推光,定期封闭,使木板的黑底漆光滑如镜。
漆板做好之后,就要在木板上设计、勾勒图样,也叫粉稿。打好草稿,就用朱红色的油漆作为金地漆依照先前勾勒的图样描绘,这时要注意控制好朱漆的浓淡干湿。如果太浓、太湿,金地漆太粘,就会浪费金粉,关键是金容易糊到一块,也没有光泽。而如果金地漆太淡、太干,就会造成金粉贴不上,或者贴不饱。所以这就很考艺人了。胡少勇说,贴金的时间火候是关键,要靠大量的经验才能掌握,要知道,朱漆的浓淡、天气的干湿,都会产生影响。
在朱漆快干未干的时候,就要上金粉了。用棉球或者毛笔蘸上金箔和胶水混合的粉末,描到勾勒好的图样上。这是金漆画技艺难度最大的一道工序了,稍不注意画错了便很难修改。
画金漆画的工具还真不少,粗细不一的毛笔、铁笔,有宽有窄的刷子,还有棉球,都各有妙用。毛笔用来勾勒线条,刷子用来扫金,这是显而易见的。那铁笔和棉球是用来干什么的呢?胡少勇告诉我们,笔尖又小又硬的铁笔可以将漆膜刻透,可以刻划出细小而有力的线条。我恍然大悟,这不就是铁线描吗?难怪我总觉得金漆画看着跟连环画那么亲近呢!
那为什么有时候要用棉花来蘸金粉绘制呢?这就是聪明的潮汕民间艺人发明的“棉花晕染法”,可以大面积的渲染画面,使画面的层次更丰富,富于明暗变化,产生立体感,形成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
金漆画的美
来源:广州水墨村艺术空间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