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举办近代沙面与广州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研讨会暨《沙面要事日记(1859—1938)》首发式。
此次出版的《沙面要事日记(1859—1938)》一书由近代沙面英租界工部局主席哈罗德·斯特普尔斯-史密斯撰写,作为沙面发展的重要见证者和参与者,作者用大事记的形式记载了沙面自1859年成为英法租界区起至1938年广州沦陷前的发展历程,并以日记的形式生动描述了1938年9月28日至10月29日广州沦陷前后发生的历史细节,呈现了近代沙面一段特殊的历史及日常生活,为沙面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资源。
近年来,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主持推进《西方文献中的近代广州》大型译丛项目,译丛精选出一批既具史料价值又具学术研究价值的西文著作进行翻译推介,着力挖掘广州与海外世界的经济与文化交流史,清晰梳理出广州城市对外开放的历史脉络,为提升广州城市史研究的学术水准和国际影响力作出了贡献。
译丛目前已推出第一辑,包括《经营管理与财务困境——清中期广州行商周转不灵问题研究》《沙面要事日记(1859—1938)》《近代华南海盗纪事》《广州的中国人:一位美国旅人对中国的观察》和《真光书院的四十五年历史(1872—1917)》。
《沙面要事日记(1859—1938)》译者麦胜文分享了自己翻译此书过程中不为人知的有趣故事,2008年一次偶然机会使他接触到英国人哈罗德·思特普尔斯-史密斯先生于1938年编著的《沙面发展要事日记(1859—1938年)》和《广州弃守前后沙面要事日记(1938年9月28日至1938年10月29日)》两本描述沙面80年发展历程的珍贵图书,为他深入认识沙面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口。
在多方鼓励和帮助下,麦胜文花了近5年业余时间将这两本书翻译成中文,并合编为《沙面要事日记(1849—1938)》。他利用当年公开发行的书籍、报刊和地图等印刷品,以及友人珍藏的日记和信函等私人文字记录,研究解读了这些珍贵历史图像背后鲜为人知的沙面故事。他特别指出,无论是图像还是文字,充足的研究资料令他对沙面情有独钟;这本书不仅是了解沙面的重要史料,也是了解广州近现代史的宝贵资料。
会上,专家学者围绕沙面历史文化脉络梳理、沙面近代建筑群研究和沙面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等研究课题,作了引人入胜的主题发言。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彭长歆介绍了近代广州沙面的西方建筑史及事务所,认为正是由于西方建筑师的入驻,广州沙面的建设保持了较高的艺术及技术水准。广州在丧失了贸易中心港的地位之后,仍然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也使广州在上海等租界城市的竞争下,在建筑学领域保持了堪称骄傲的荣誉。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吴庆洲则回顾了近代沙面的起源与规划建设,用精彩的历史图片介绍了沙面新古典式建筑、折衷主义式(新巴洛克式)建筑、券廊式建筑和仿哥特式建筑的风格特征,呈现了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沙面建筑群无与伦比的光彩。
广州市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博士后杨永炎从近代沙面的历史沿革、组织机构与制度、规划与建设、建筑文化、经济活动、多元复合文化符号等方面介绍了近代沙面历史文化发展脉络,指出沙面是由近代以来不同阶段的历史活动不断累积而成,是“层累地造成”的历史空间和“汇聚地造成”的人文空间。陈贵明博士从全面系统保护和展现沙面的生命史、建构近代沙面与广州城市历史文化数字平台、精心设计沙面环游线路、精心制作沙面历史文化普及读本、加强沙面历史文化的国际传播等方面对沙面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提出了具有实操性的对策建议。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周甫琦
【通讯员】穗社科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