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华侨,男,38岁,中国共产党党员,广州市应急管理局一级主任科员。他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兢兢业业,工作出新出彩,应急体系和能力建设走在全国、全省前列。10多年来带头冲在抢险救灾一线,在疫情高风险的机场入境区守护国门,展现了党员先锋岗优良形象。
一
牢记训词,在应急管理事业中出新出彩
坚持高标准,应急业务走在全国全省前列。
他统筹建设全市406支、2万余人的应急救援队伍,队伍规模实力全省前列,全市灾害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连续5年“双下降”。
在全国率先建立社会应急力量孵化基地,率先出台具有实操标准的规范性文件《广州市应急救援力量参与突发事件处置补偿暂行办法》,率先建立社会应急力量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组建市级社会综合应急救援队,得到应急管理部领导高度肯定。
组织指导全市各单位制定应急预案3万多个,创新制订市级重点机制10余项,创新编制应急处置一册通、预案一览图和应急处置流程图。
创新建立现场指挥部视觉标识系统,创新建设合成作战推演室。
组织指导全市开展演练年均3000场,多场次受到省市领导观摩表扬。
6年应急值守零失误,信息报送工作在省市发挥典范作用,坚守全国“青年文明岗”阵地。多年考核优秀,被推选为优秀党员,所在支部多次被评为机关五星党支部、先进党支部和先进党组织。
二
英勇奋战,在抢险救灾一线锤炼坚强党性
他切实把保障城市安全作为践行“两个维护”的“国之大者”,近6年全市较大突发事件,他都冲在一线。
如2021年珠海“7.15”石景山隧道工地透水事故,他第一时间带领15支队伍,在1.16公里深的隧道内带领队伍连续救援8天7夜,克服高温、台风暴雨、有毒有害气体等不利条件,通宵达旦坚持救援,受到省市领导高度肯定和省安委办、省应急管理厅书面表扬。
2019年“12.1”广州地铁十一号线沙河站横通道塌方引发地面塌陷,他像钉子一样在现场连续奋战7昼夜,胰腺炎发作仍咬牙坚持,超负荷运转,瘦了6斤,事故成功处置完毕,受到市领导表扬。
2021年“7.30”广州地铁21号线神州路站水浸事故、2020年“5.22”黄埔区开源大道隧道被淹,他顶着炎热太阳暴晒10余小时,当天即完成人员搜救和道路恢复交通任务。
2017年珠江口伶仃航道“11.27”撞船事故,14人被困海底,他持续奋战16天,9人获救,创造了世界海底救援史上的奇迹。
2019年从化区“6.24”暴雨、2020年花都区“6.7”特大暴雨,他火速奔赴受灾最严重的地方开展救灾工作,带着队伍冲在前面,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受灾群众100%安全转移,展现了党员大无畏的精神, 被省应急管理厅评为全省应急管理系统身边榜样。
三
舍生忘死,在疫情防控中砥砺时代担当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他主动加入专班,在白云机场入境旅客接转最危险的地方牢牢守住疫情外防输入关口。
坚持“白+黑”“5+2”,在入境旅客转运点日均工作时间超过13小时,克服高风险环境、高温闷热、通宵工作等因素,仅2020年3—4月抗击疫情,就瘦了10斤。有一次通宵在岗,导致急性胰腺炎发作,疼痛不能直立,被抬上轮椅送往医院紧急救治,医生诊断有生命危险,紧急救治后,他只住院了一天,就迅速返回岗位。他的“守护国门”事迹被广州电视台、腾讯新闻等媒体报道,并纳入学习强国,荣获广州市直机关工委 “奋斗在一线”党员标兵,被推选为广州市应急系统唯一抗疫代表在省应急管理厅宣传。
爱之大者,善泽众生,他舍小家、顾大家,兢兢业业,工作15年来,没有休过年休假、探亲假,近5年没有在家里度过春节、中秋等假期,长期加班加点,尤其是应急管理机构改革以来,是单位的“最晚夜归人”。2017年爱人临产,他仍坚守在应急岗位。业余时间,他主动到社区报到,积极参加疫情防控,牵头组建社区“三人小组”,自己挑起组长重任,做群众的贴心人,受到街坊赞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