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追梦人⑤丨陈柏忠:“非遗”传承人让“老陈皮”焕发“新活力”

南方+

湾区追梦人⑤丨陈柏忠:“非遗”传承人让“老陈皮”焕发“新活力”

陈柏忠有两个广为外界所知的头衔:百年陈皮老字号新宝堂的第四代掌门人,以及新会陈皮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而外界对他的评价多用两个词:魄力和胆识。

接手创立于光绪三十四年的新宝堂后,陈柏忠并没有踏上老一辈买卖陈皮的老路子。在他的打理下,新宝堂成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新会陈皮制作技艺”传承人单位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同时还是集新会柑种植、原料批发、加工、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生物科技和制药于一体的科技孵化基地和研发加工基地。

“我的未来,就是要传承和发展好新会陈皮。”陈柏忠说。

新会陈皮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陈柏忠。  南方+ 吴鑫 拍摄

将现代经营管理理念注入传统陈皮行业

陈柏忠家族祖辈都是果农,从曾祖父开始,家里就以经营新会陈皮为主,四代传承。

陈柏忠记得,小时候家里等同于陈皮仓库,他从小就和陈皮睡在一起,闻着陈皮香长大,陈皮对他来说就像亲人一样。“新会人都有一个心愿,就是将家乡的风物特产发扬光大。陈家四代人都做陈皮,我不想放弃陈皮事业。”陈柏忠说。

1999年,陈柏忠大学毕业,决定进入央企积累经验。“祖辈传承陈皮技艺多依靠口述和操作,欠缺理论知识。大学毕业后没有马上进入陈皮行业,是因为我想在其他行业里锻炼自己,学习大企业的发展理念。”陈柏忠说。

5年后,陈柏忠怀着“把家族基业传下去”的梦想,毅然辞职,回家跟随父亲陈辉林学习经营新会陈皮,并立志将祖辈“新宝堂”字号发扬光大。然而,他的生意之路并不平坦。

“中国人在品尝生活的甘甜之时,似乎也很善于欣赏苦。中国人善于‘吃苦’,是因为苦味的背后,蕴含着更加丰富的味觉感受。这种味道不只在食材,还存在于各种各样的调味品,比如陈皮。”这是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中对陈皮的描述,也是对讲述人陈柏忠从业经历的概括——苦与甘甜并存。

由于当时陈柏忠一家的陈皮业务以批发为主,主要通过低价收购再卖出的模式来赚取差价,陈皮作为低级农产品,质量再好也卖不起价。年少气盛的陈柏忠决心帮家里拓宽陈皮未来的出路。

生活却向陈柏忠开了个大玩笑。有一次,陈柏忠发现收购回来的陈皮被人“做了手脚”,货中掺杂了很多外地陈皮,这些陈皮卖不出去,只能扔掉,这让他亏了30万。在10多年前,这并不是小数目。经历如此大的打击,陈柏忠依然坚持了下去,更加认真向父亲再次深度学习、钻研新会陈皮制作技艺、储存工艺、质量鉴别技艺、陈皮批发业务跟进及业务开发等。

在陈皮业中打拼了三年后,陈柏忠发现陈皮传统的经营模式已经没有发展空间,便尝试转换经营方式,将批发为主转成零售为主,并涉足电商领域。

2008年,陈柏忠正式成立新宝堂陈皮有限公司,注册“新宝堂”为自有品牌,在新会、江门开设专卖店,成为新会本土首个实行品牌连锁经营模式的特产企业。将现代化的连锁经营模式运用于传统的陈皮产业,在当时也是一种创新之举,新宝堂在陈皮行业中走了一条差异化经营道路。

除连锁经营外,陈柏忠还抓住了电子商务的黄金发展期。2005年,陈柏忠就注册了阿里巴巴电商平台,开拓电商渠道。2009年,陈柏忠继续带着新会陈皮向网络“进军”。然而,刚成立的电商事业并没有多大起色,反倒亏本,陈柏忠坚信他没有误判市场。

2012年,陈柏忠作为新会陈皮代表人物在《舌尖上的中国》中介绍新会陈皮,由此受到网友关注。同年,陈柏忠被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确认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新会陈皮制作技艺”传承人。新宝堂这个老字号也被更多人熟知。

由于品牌知名度提升及销售额不断提高,新宝堂早已被列入天猫重点商户。每年的“双11”购物狂欢节,新宝堂的网店销量都相当可观。这也证明了陈柏忠布局电商的正确性。

在一路试错中前行,陈柏忠将新宝堂的陈皮生意越做越大。

以陈皮酵素延长陈皮产业链

单纯的陈皮生意满足不了陈柏忠的野心。在传承基础上,他希望能通过运用应用现代的科技手段对陈皮进行创新,发掘新会陈皮更多的价值。

“数百年来,新会陈皮一直以来药食同源、食养俱佳而闻名,但是,到底为什么好,没有人研究过。”陈柏忠说:“我们和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就是要通过科研,搞清楚了新会陈皮的有效成分有哪些,用科学依据告诉大家,新会陈皮是有药用和膳食价值的。”

从2007年起,新宝堂就开展了与新会陈皮相关的科研工作。截至目前,新宝堂已与中国药科大学、中山大学、五邑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八所大学,广东省中医院、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这两所三甲医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南方经济作物研究中心、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基因研究中心这两所科研机构,以及日本东京大学博士、阳明大学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教授、亚洲乳酸菌学会联盟院士、肠道专家蔡英杰等建立起产学研和商业合作关系,深度开展新会陈皮的相关科研项目,在陈皮的年限与成分变化、陈皮的产地与成分变化、陈皮的成分与医药应用、临床应用等领域深耕,10年间取得了30多项研究成果。

此外,陈柏忠还主持陈皮相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发表相关SCI国际期刊论文8篇,在中草药、中成药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0篇,主持省市级等其他各类课题6项,申请相关发明专利6项,负责起草了陈皮药材质量标准,被美国药典收录。

2016年1月,陈柏忠成立广东新宝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聘请了科技人员,以传承文化结合高新科技为引领,联合国内外高等院校推进产学研发展,利用新会柑肉资源优势,研究陈皮酵素产品。在陈柏忠看来,陈皮酵素将废弃的柑肉变废为宝,提高新会陈皮副产品的附加值,随着市场的打开,新会柑的皮、肉、渣、汁、核都能够充分利用,对延伸新会陈皮产业链和调整产业结构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一系列科研,为新宝堂开发与新会陈皮相关的产品提供了机遇。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新宝堂在传统风味上推陈出新,研发陈皮礼品系列、陈皮茶系列、陈皮酒系列、陈皮即食系列、陈皮凉果、陈皮酵素产品系列等产品。从单一产品到多元化产品,再到系列化产品,陈柏忠逐渐打造出具新宝堂特色的产品线,并深受消费者喜爱,获得广泛认可。

这是对新宝堂的革新,也是对新会陈皮行业的革新。

在陈柏忠的努力下,新会柑果肉实现了“变废为宝”,陈皮产业也由传统的农产品行业走向生物科技、融入大健康产业。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新会陈皮,从中药、调味料、养生食材到保健食品,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和推广。

在传承和创新中不断发展新会陈皮文化

继2009年被江门市人民政府确认为“新会陈皮制作技艺”传承人后,2012年,陈柏忠多了一个新身份——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新会陈皮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

在陈柏忠看来,他之所以能成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新会陈皮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因其家族四代传承,一直坚守在陈皮行业;二是因其为传统陈皮行业带来了新思想、新变化、新成果。

新宝堂陈皮展示区。  南方+ 吴鑫 拍摄

在新会陈皮销售中,陈柏忠通过在全国开设70家品牌连锁站卖店+电子商务的模式,在全国各地进行文化推广和产品销售;而在产品开发中,他围绕新会陈皮的特点,开发酵素等新产品。为了解新会陈皮的营养价值,他又与中国药科大学、广州医科大学等多家院校和研究中心合作,将新会陈皮与生物科技结合,并与高校合作发表多篇研究论文。在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广东主会场(江门)暨新会陈皮文化周活动启动仪式现场,陈柏忠还展示了通过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的新会陈皮炮制技艺与中医药相结合,研发出来的新会陈皮口罩……多年来,陈柏忠以一系列成绩诠释传承人这一身份。

“传承与创新要相结合。”陈柏忠表示,时代不断进步,中国传承数千年的中医药文化更需要不断创新;对于他们这代传承人来说,应当运用现代科技挖掘新会陈皮更多内涵。

数月前,新会陈皮炮制技艺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江门市将以此为契机,大力弘扬新会陈皮文化,让新会陈皮文化焕发新的更大活力。这对陈柏忠来说,意味着肩上的责任又重了些。

“这个消息对新会陈皮的发展来说,肯定是起到促进作用的。陈皮的价值从农产品回归到传统中医药行业。”陈柏忠提到,新宝堂投资建设的广东新宝堂制药有限公司已通过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验收批复,获得药品生产许可资质,新宝堂正式进入中医药产业市场。

关于陈皮的未来,陈柏忠还有无限设想。

【撰文】叶橘

【摄影/视频】吴坨坨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