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校新活力57| 广州市海珠区宝玉直小学:琢玉成器 育德树人

南方+ 记者

一百年过去了,海珠区宝玉直小学不仅培育了一批时代英才,而且见证了近代广州教育发展。它秉持着“琢玉成器,育德树人”的办学理念,打造了一支修身如玉、锐意进取的现代化智慧型教师团队,让更多孩子享受到公平有质量的教育。

百年历史,根深叶茂

9月1日,新学期开启,海珠区宝玉直小学准备用一场特殊的开学礼,迎接新学年的到来。

原来,为了避免人员聚集,学校选择了线上举行一场特殊的开学礼。由学生代表和老师、校长提前录制开学典礼,当天学生在课室进行观看。开学礼最后,老师和校长为每位新生佩戴100周年的校徽。

1921年,广州市公立第26国民小学正式诞生。1949年到1951年,学校曾改名为海幢区第一中心小学;1952年改名为河南区第一中心小学,1958年改名为宝玉直街小学,2008年更名为宝玉直小学。

红楼梦手抄报

今天,宝玉直小学拥有宝岗、宝贤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9975平方米,建筑面积9212平方米,有33个教学班和1368名学生。各专用教学场室配备齐全,课室与教学辅助室比例达1:1.5,专用室内设备规范标准。

在宝岗校区,你能感受到书香味浓郁,“弟子规”“三字经”经典语句随处可见,篮球场、游泳池、跆拳道室则是孩子发挥运动能量的好场所;宝贤校区则是另一番模样,一进校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型浮雕和红楼文化长廊,让师生们感受到了艺术和科技的魅力。

硬件建得好,软件也要及时跟上去。

旧校服

目前,学校有80多名教职员工。专任教师的学历全部达标,其中本科学历达88.68%,大专学历达98.11%,学历达标率为100%,具有53名小学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在众多老师中,有4人脱颖而出,成长为广州市骨干教师,4人成为广州市“百千万名教师”培养对象。

打造红楼特色,培育时代新人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学校校长雷婷是正高级教师,广东省语文特级教师和广东省名教师,构建了《宝玉文化·红楼特色》,已成为宝玉直小学腾飞的新文化标识。雷婷认为,深厚的文化积淀对于学校发展是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在学校发展中,硬件依靠的是政府的投入,而人文、内涵和队伍建设要依靠学校自身。

雷婷说,特色学校的创建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经济发展和文化水平提高,家长希望孩子接受优质教育,需要学校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高质量的教学和展示特长的舞台。因此,一所学校发展,一定要形成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

雷婷介绍,学校立足《红楼梦》这一文学作品,从文学、艺术、科学、人际关系、历史习俗等多维视角切入,构建“红楼特色”的显性课程和潜在课程,不仅让学生从中学会自主学习,感悟经典,而且能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对文学作品进行赏析和再次创作。融合学生社团活动,家校读书分享活动,学生自主阅读活动,促使师生双方围绕各自对《红楼梦》的阅读体会、感悟进行多项文学分析、加工、评论、再创作等实践。雷婷说,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璞玉,学校聘请了红学大师对学生进行诗词歌赋和翰墨文化的启蒙、各种高雅情趣的熏陶,“我想,假以时日,经过雕琢,宝玉直的学子,必将人人儒雅,个个温润。”

校风、教风和学风等人文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雷婷认为,学生好的品质不仅仅是教出来的,更要通过人文环境陶冶出来,通过人文精神的浸润,培养孩子良好的待人接物行为习惯,让孩子们更好地与他人交际、合作;树立团队精神,更好地与社会融合。

【记者】黄锦辉(图片由学校提供)




编辑 吕虹
校对 符如瑜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