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组队出战世乒赛,我们在期待什么?

南方+

本文收录于专辑#南方读+#


你不知道的事 | 50年后,中美新的“乒乓外交”来了?

再过几天,我们或许将见证中美选手并肩走上领奖台的一幕。

两对中美跨国配对的混双球员,由左至右分别是张安(美国)和林高远(中国),王曼昱(中国)和卡纳克(美国)。 图源:WTT世界乒联

两对中美跨国配对的混双球员,由左至右分别是张安(美国)和林高远(中国),王曼昱(中国)和卡纳克(美国)。 图源:WTT世界乒联

11月21日,在国际乒联纪念“乒乓外交”50周年晚宴上,两对中美跨国配对的混双球员亮相。在本届休斯敦世乒赛混双比赛的舞台,中国球员与美国球员将站在乒乓球台的同一端,联手为荣誉而战。

中美球员在乒乓球桌上的梦幻联动,不觉叫人回想起1971年世乒赛,因为赛前一起偶然事件,“小球转动了大球”,中美关系自此开启了“破冰”进程。

今年4月10日,上海纪念中美乒乓外交50周年活动现场,中美选手进行友谊赛。 图源:新华社

今年4月10日,上海纪念中美乒乓外交50周年活动现场,中美选手进行友谊赛。 图源:新华社

在“乒乓外交”半个世纪背景下的今天,小小的乒乓球,能否再度成为中美体育友好交流与发展的载体?

意外邂逅,开启中美“乒乓外交”佳话

那一段国人津津乐道的外交故事,缘起就是在世乒赛。

第31届世乒赛在日本名古屋举行,在大赛期间,美国运动员科恩误上了中国队的班车。当他发现一车都是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时,原本想转身下车,但班车已经启动。上错车的科恩只好尴尬面朝车门站立。

中国队的所有队员也面面相觑。快到达目的地时,国乒乓球运动员、三届世锦赛冠军庄则栋走向了这位美国同行,他通过翻译介绍自己,并将一条杭州织锦送给了科恩。

1971年4月,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期间,中国乒乓球队选手庄则栋(左)与美国乒乓球队选手格伦·科恩(右)握手交谈。 图源:视觉中国

1971年4月,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期间,中国乒乓球队选手庄则栋(左)与美国乒乓球队选手格伦·科恩(右)握手交谈。 图源:视觉中国

当汽车行至体育馆,庄则栋和科恩一下子成为各国记者们关注的焦点。中国球员和美国球员微笑着站在一起的照片,第二天就成了各大媒体刊登的爆炸性的新闻。

借此机会,中国乒乓球队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这次意外的邂逅,拉开了中美“乒乓外交”的序幕。

中国球员教会美国人说: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当年4月,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踏上中国土地,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批正式到访的美国客人。以小小银球为媒,中美关系启动“破冰”进程。

1971年4月13日,中美两国乒乓球运动员在北京首都体育馆进行了友谊比赛。 图源:新华社

1971年4月13日,中美两国乒乓球运动员在北京首都体育馆进行了友谊比赛。 图源:新华社

当时在首都体育馆举行的友谊赛,考虑到美国选手的水平还比较低,中方特地安排了中美混合配对双打,以保证双方水平接近。

友谊比赛间隙,两国运动员互相赠送礼品。 图源:新华社

友谊比赛间隙,两国运动员互相赠送礼品。 图源:新华社

如果说有一句话能代表那个时期的话,那一定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这句口号不仅响彻在北京,之后的中国乒乓球代表团访美之行,中国运动员也把它带到美国底特律,不仅美国乒乓球选手,就连现场的美国安保人员都学会了。

中美两国乒乓球运动员在底特律举行比赛时,当地观众欢迎中国乒乓球代表团访问美国。 图源:新华网

中美两国乒乓球运动员在底特律举行比赛时,当地观众欢迎中国乒乓球代表团访问美国。 图源:新华网

“小球转动了大球”,隔绝22年之久的中美交往的大门打开了,并为后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奠定了良好的开端。

“乒乓外交”生动诠释了抓住时机、相向而行的外交智慧和决策勇气。

美国《时代》杂志刊登美国乒乓球队在长城作为封面图。

美国《时代》杂志刊登美国乒乓球队在长城作为封面图。

弹指一挥间,五十年已过。

五十年来,中美关系历经了许多变化,而不变的,是两国乒乓球选手并肩作战的情谊。立足当下,“乒乓外交”的启迪意义依然散发着时代光芒。

跨国CP再现,“不懂球的胖子”给他们设定“小目标”

中国和美国将组队出战休斯敦世乒赛混双比赛的消息传来,让球迷们感到既意外,又新鲜。

林高远(中国)--张安(美国),卡纳克(美国)--王曼昱(中国)。

林高远(左)和张安(右)组成搭档。 图源:澎湃新闻(资料图)

林高远(左)和张安(右)组成搭档。 图源:澎湃新闻(资料图)

世界级、高水平、年轻一代……这些词形容这四位乒乓球选手再恰当不过,他们都曾经在各项赛事中代表国家获得过骄人的战绩。

来自中国的林高远与王曼昱,世界排名分别位列男单第5与女单第4。王曼昱今年的东京奥运会上还获得了女团冠军。

卡纳克(左)和王曼昱(右)组成搭档。 图源:澎湃新闻(资料图)

卡纳克(左)和王曼昱(右)组成搭档。 图源:澎湃新闻(资料图)

张安女单世界排名35,卡纳克男单世界排名第31位,虽说名次略逊中国搭档,参考美国乒乓球的整体水准,这样的成绩在本国亦属于顶尖级别。

不仅如此,他们都拥有众多乒乓粉丝,每次征战会受到极大的关注。这两对跨国CP在比赛中将擦出怎样的火花,专业观众、粉丝以及乒乓球爱好者也许期待不同。但比赛过程与场内外故事,一定精彩纷呈。

林高远与张安的组合还有一个大大的优势——张安会说中文,两人可以无障碍地交流切磋战术。

美国选手张安在比赛中。 图源:新华社

美国选手张安在比赛中。 图源:新华社

值得一提的是,张安这位出生在美国的华裔选手,年龄只有25岁,却已连续参加了三届奥运会。2019年泛美乒乓球锦标赛上,她赢得了可能拿到的全部4项冠军。

与这样一位美国“一号选手”搭档,林高远“高调”宣布,本届世乒赛混双的目标就是争冠军。

促成本次中美混双配对的关键人物,就是被网友戏称为“不懂球的胖子”的刘国梁。

刘国梁。 图源:新华社

刘国梁。 图源:新华社

身为WTT理事会主席、中国乒协主席,刘国梁表示一直在思考“乒乓外交”50年后的今天,如何通过体育赛事、体育活动、民间活动增进两国的友谊。

本届世乒赛,中国乒协联合美国乒协向国际乒联提出这一建议,就是想让这几位原本就是朋友的运动员并肩上场,让两个国家的球迷们共同为他们欢呼和呐喊。

在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敦一家乒乓球馆,墙上挂着刘诗雯的海报。 图源:新华社

在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敦一家乒乓球馆,墙上挂着刘诗雯的海报。 图源:新华社

刘国梁也给这两对跨国CP定下了一个“小目标”和一个“大目标”

——“小目标”,力争夺下混双冠军,在混双奖杯(赫·杜塞克杯)上刻下他们的名字;

——“大目标”,希望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为乒乓球在全世界的推广和发展出贡献。

历经五十年,“乒乓小球”魅力不减

中国乒乓,世界共享。对于中国来说,乒乓球一直拥有着更深层次的内涵。

像本届世乒赛上这样的中美跨国配对并不鲜见,中国乒协曾屡次促成中外球员的配对,使得球员跨越地区和语言的障碍,携手亮相世界乒乓球赛场。

早在1977年第34届世乒赛上,杨莹就和朝鲜选手朴英玉合作拿到了女双冠军这枚金牌,让中国和朝鲜的金牌数各记0.5枚。

2013年韩国公开赛,中国男乒尝试了与韩国和法国选手配对双打,王皓、张继科、马龙和许昕分别搭档外国选手出战。

“马可波罗”组合。 图源:澎湃新闻

“马可波罗”组合。 图源:澎湃新闻

跨国组合留下了不少值得回味的故事。2015年苏州世乒赛,马龙搭档德国球员波尔,两人被中国球迷戏称“马可波罗”组合。

许昕与梁夏银(左)夺得冠军。 图源:新华社

许昕与梁夏银(左)夺得冠军。 图源:新华社

而许昕和韩国选手梁夏银搭档,一举拿下了当届世乒赛的混双冠军。

索尔加(左)与方博组成的“跨国组合”。 图源:新华社

索尔加(左)与方博组成的“跨国组合”。 图源:新华社

2017年的杜塞尔多夫世乒赛,方博搭档德国的索尔加获得了混双季军,实现了德国队的一大突破。

考据起来,正式比赛中“中美配对”并非首次。2015年香港青少年公开赛的跨国团体赛中,徐瑛彬与美国华裔选手刘玖祺便在男子少年组搭档,并在团体决赛中以3-1战胜了中国台北队。

中国乒协是跨国组合的推动者。如刘国梁所说,跨国配对让球员们为了心中最高荣誉而战的同时,也会成为体育和文化交流的纽带,这正是“乒乓外交”最核心的意义。

或许这不仅是刘国梁一个人的希望。


综合:新华社、人民日报、世界乒乓球职业大联盟、澎湃新闻、中国新闻网、新民晚报、人民资讯

【话题整合】魏伯航 实习生 孔令钦

【视频】罗斌豪 王良珏

【策划】张西陆 丁晓然


编辑 魏伯航
校对 黄买冰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