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校名片
学校:广州市越秀区东川路小学
创办时间:1905年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东川路47号
校训:勤学、坚毅、团结、奋进
广州千年商圈核心、广府文化重地有一所百年名校——广州市越秀区东川路小学,116年的风雨历程,这里故事很多,传奇不少。
东川路小学校创办于1905年,原名为东关学堂。从传统学堂到现代学校,东川路小学栉沐风雨而茁壮,历尽沧桑而弥坚,经过一代又一代东川人的传承与发展,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
学校校长彭玉光表示,“东”“川”二字蕴含“东方智慧,川流不息”的文化基因,广州市东川路小学始终秉持“勤学、坚毅、团结、奋进”的校训,坚持“多元东川,五育并举”的办学理念,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底蕴,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材。
文化东川:红色基因与传统文化交汇
1905年,晚清末年,清政府下诏废除延续1300余年的科举制度,有识之士纷纷思索中国教育的前路,众多新式学堂设立。
这一年,谢菊荘、谢智涛等留日人士与当时政府共同创办东关学堂,这就是广州市东川路小学的前身。
彭玉光介绍:“学校创办者希望通过兴办学校,提高国民的知识水平,所以从创办时,学校就是自带爱国的底色。”
东川路小学深深扎根于岭南文化沃土,历经百年风雨,始终坚持将红色文化与广府文化相交融,使学生在润物无声中坚定理想信念、校正价值追求,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
每年的开学典礼上,东川路小学都会为新生举行“开笔礼”活动。“开笔礼”是中国传统中对少儿开始识习礼的一种启蒙教育形式,俗称“破蒙”。东川路小学邀请学校少工委书法家带着新生即席书写“人”字,一撇一捺,顶天立地,期冀学生做个道德高尚的人。
彭玉光说,东川路小学将粤剧作为一项教学资源引进到课堂中,还进行了独特的创新,将传统粤剧改编成为管乐曲谱,不仅能弘扬传统文化,而且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广州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东川路小学利用独特的位置优势,整合学校周边红色景点资源,与广州市烈士陵园、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农民运动讲习所三大旧址等单位签订共建协议,开展“文明东川红色之旅”系列活动,赓续百年初心,传承红色基因。
彭玉光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校是传播文明的地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东川人的使命担当。
百年东川,文脉绵延。彭玉光说,东川路小学的百年延续,承载了许多深厚的历史与文化,时刻提醒着东川路小学的师生,要对文化有光荣感、自豪感。
多元东川: 培育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彭玉光提到,古时先贤曾提倡“因材施教”,这也是东川路小学秉承的教育理念。为此,东川路小学成立了许多社团,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发挥自己的特长,助力学生多元成长。
体育是东川路小学的一大特色。学校开展国际象棋活动已有22年历史,1992年就被授予“东山区田径、国际象棋传统项目学校”称号,为了发扬特色,近年来学校还把国际象棋教育开发成校本课程,出版了《棋乐无穷》《智慧的体操》等一系列研究书籍。
在田径运动方面,东川路小学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彭玉光介绍,学校田径队曾多次取得区小学生运动会团体冠军和多项个人冠军。曾被评为“广州市中小学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学校”,2005年被授予“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称号。
多年来,东川路小学的语言艺术教育同样蓬勃发展。2005年,学校被广州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命名为“广州市少儿语言艺术教育特色实验基地”;东川路小学舞蹈队获得了2005年“广州市第四届学校艺术节暨第九届学校舞蹈节”一等奖的佳绩;合唱队曾荣获广州市学校合唱节比赛三等奖。学校艺术团获得市第二届中小学艺术展演比赛一等奖。
“我们为学校舞蹈队等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在校运会及其他学校的活动中,我们会请舞蹈队等兴趣团体展示平时练习的成果。”东川路小学的一名教师说。
在彭玉光看来,学校不是单单学知识的地方,更是一个传承文明的地方。学生不是一个知识的接收器,学校不能一味地灌输知识,而应该注重品格、习惯的培养。
什么才是一个好学校?
“快乐东川,歌唱童年。”彭玉光说,童年会影响人的一生,东川路小学要办快乐的校园,让学生喜欢回来的校园。
校长专访
广州市东川路小学校长彭玉光:
行五育并举,办快乐校园
南方+:回顾东川路小学的百年历史,您作为校长有什么心得?
彭玉光:东川路小学根植于红色土地,邻近烈士陵园、农讲所等,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格外注重把岭南文化跟红色基因相结合,以此作为东川路小学的传承。
在深厚的岭南文化与红色文化的熏陶下,秉承“五个东川”的理念,坚持立德树人,相信这些能为东川路小学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南方+:多年来,东川路小学做出了许多创新,您可否具体介绍?
彭玉光:东川路小学一直以来参加了各种的教学改革,我们很早就有了“五育并举多元发展”的理念。学校里,有一座80年代创作的浮雕,刻画着学生劳动、跳舞、绘画、唱歌等场景,从这一点不难看出,东川路小学很早就有多元育人思想。
南方+:国家实行“双减”政策后,您认为对东川路小学有什么影响?
彭玉光:“双减”是一项重要的政策,“双减”说明校内校外的减负同样重要。作为学校,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我们集中学习不同部门下发的文件,引导老师理解“双减”政策,比如政策中提到推荐优质资源,以往有些老师心存顾虑,但我们可以推荐公开平台上的免费优质资源,让一些学有余力的孩子能更好夯实知识。
南方+:在“双减”的过程有没有困难?
彭玉光:学生的负担减轻后,家长却难免会担心学生的学习质量。我们要做的不应该是单纯减负,更应该为学生、家长们着想,如何在“减负”的前提下“提质”,这是下一步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我们尽可能地增加课堂练习的时间,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备课更认真,上课更有效率。在课堂练习上,我们要注重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既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一些问题,又要提出一些基础性问题,提升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记者】黄锦辉
【实习生】李敏然
【图片】东川路小学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