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擎托珍珠塔——从惠州市惠东县西枝江公园遥遥望去,青龙潭塔依江而立,美不胜收。旧时《惠州府志》有载:青龙潭塔在城南外80里。据考证,原青龙潭塔始建于清朝,距今有接近300年历史,或为提振文运而建,也曾有“西枝江航道地标”的美称。
重修后的青龙潭塔成为县城地标 惠东新闻中心供图
上世纪五十年代,历经数百年风雨的古塔倒塌,留下满地青砖。2007年,当地政府推动古塔重建工作,青龙潭塔于2009年重现昔日风采。如今,青龙潭塔已成为惠东的一大风景名片,承载着当地百姓的乡愁记忆。
记者日前走访青龙潭塔发现,重建后的青龙潭塔已对外开放,但周边基础设施亟待完善,游客感叹,登塔游览体验有待进一步提升,期盼建设宝塔公园,加大盘活青龙潭塔文化价值的力度,推动发挥其文化传承和社会民生功能。
[走访]
钢化玻璃地板设计 呈现古塔原地基
日前,记者来到惠东县平山街道青云社区,沿着狭小的乡道前行几分钟,穿过一片树丛后便能看到一座崭新的宝塔,巍巍屹立在西枝江畔。傍晚时分,塔下可见几位游客在看风景。
青龙潭塔依江而立
“青龙潭塔又名青龙塔、青龙阁、文昌阁、拦水塔,原为砖木结构楼阁式风水塔,距今约有300年左右的历史。”据惠东县文广旅体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青龙潭塔原塔曾一度倒塌,现在人们看见的青龙潭塔,是2009年基于原塔遗址重建而成的。
走近六边形的塔基,大理石材质凸显出庄严感,雕栏石砌,高约三米。凭栏眺望,西枝江潺潺流淌,两岸绿意盎然,江面碧波微荡,不时可以看到白鹭掠过。塔基正中即为塔身,共有七层。从外观上看,塔身墙体由青砖砌筑,简约雅致,由下至上逐层内收,每层六个塔角向上挑起,犹见古朴的气息。
“塔身总高27米,墙体厚1.1米,各层之间用棱牙砖叠涩出檐。”惠东县文广旅体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青龙潭塔塔顶及各层出檐铺砌灰浆裹瓦面,用未施釉红陶勾头、滴水饰边,塔刹以砖座和铸铁的覆钵、葫芦顶组成。
记者观察发现,塔的正门为大理石柱门框,门前筑有七级石阶,向东略偏北,朝向西枝江上游,直面惠东县城方向,门楣刻有四个阳文鎏金大字“青龙潭塔”。据介绍,该塔基本上是依托原貌重建。
走进塔内,记者立刻被脚下的透明钢化玻璃吸引——透过玻璃,仍可以看到原塔的六角形地基。据介绍,当地有关部门将原塔的地基残留建筑构件保留了下来,为了向世人展示原塔的形态,采用了厚实的钢化玻璃修建底层塔基地板。
透明钢化玻璃之下是原塔地基
塔室没有柱子,净空较高,楼梯沿着室内墙壁旋转而上,逐层相通。记者拾级而上,看到每层塔室都有五个窗户,呈方形、圆形或葫芦形,不同方向的窗户有着迥然不同的风景,站在窗边远眺,惠东县城的美景尽收眼底,微风拂过耳边,似在讲述西枝江流淌千年的往昔故事。
[溯源]
古塔或为兴文运而建 倒塌后于近年重建
据考证,原青龙潭塔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有接近300年的历史,《惠州府志》和《归善县志》对其均有相关记载。据惠州本地文史专家分析,惠州不少古塔是为了兴文运而建,集航标、文运等多重意义于一身。关于青龙潭塔的来历,民间流传着两种说法,也恰恰对应了这一分析。
相传在清朝时期,惠东多祝一富商为增强当地的财运和文运,请人顺江而下,勘访宝地。所请之人坐船来到青龙潭附近,即让船工靠边上岸。发现近处有片数十亩非常平坦的农田,旁边是西枝江青龙潭,当下即言:“倘若在此建一宝塔(旧时的相家喻塔为笔、大地为纸、潭为墨池),定可人才辈出。”于是该富商带头捐巨款,同时召集村民和信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兴建此塔。
此外,另一种说法认为,青龙潭塔起到祈福消灾的作用。据介绍,旧时西枝江航运发达,来往船只川流不息,两岸渡口商贾云集,商贸繁盛。然而,由于该段航道弯多水急,险象环生,时常有事故发生。在古代,宝塔“镇水患,引瑞气、振文气”的说法较为流行,传说为了镇住“河煞”,当地人在西枝江的拐点处修建了青龙潭塔,以祈福保佑行船人的平安。据青云社区的老人回忆,当年的青龙潭塔,还起到了夜航灯塔的作用。
对此,惠州本地文史专家表示认同,古人有在河流拐弯处、两河交汇处修建水塔以祈平安的习惯,坐落于江边的古塔,除了兴文运外也有镇江、消灾的作用。
时移世易,历史上繁忙的西枝江已褪去古老的喧嚣,而历经数百年风雨的青龙潭古塔,终究遗憾倒塌。“原青龙潭塔塔身青砖多次遭人盗挖。”据惠东县文广旅体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青龙潭塔塔尖被台风吹断,加上年久失修,塔身结构破坏严重,最终原塔倒塌,仅存塔基、碑墙、廊房等。
记者走访发现,如今居住在塔周边的青云社区居民,大多对原塔倒塌前的原貌没有印象,但依然记得原塔倒塌后,青砖散落一地的场景。
“旧时一些村民认为,古塔的青砖能消灾祈福,纷纷盗挖偷捡,收藏于家中,最终加剧了青龙潭塔的毁坏。”家住青云社区的彭女士回忆,她小时候路过原塔遗址,看到塔身的残件砖块已所剩无几。
2004年,青龙潭塔遗址被列为惠东县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惠东县把重修青龙潭塔作为文物抢救工程,专门成立了青龙潭塔公园筹建领导小组,邀请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有关设计部门对该塔遗址进行调查勘探、重建设计,青龙潭塔重建工程得以当年动工。据介绍,青龙潭塔重建总造价约300多万元,采取政府主导、社会捐助、财政支持的方式筹集资金。
2009年,重建工程顺利竣工,百年古塔得以重现昔日风采。时移世易,古塔初始的修建目的已逐渐被遗忘,现在更多是作为文化艺术载体融合地方景观,成为象征性的地标。对于大多数惠东百姓而言,青龙潭塔不仅是地标,更是乡愁和记忆的载体。
青龙潭塔下可览西枝江景
[声音]
周边基础配套亟待完善 游人盼建宝塔公园
记者走访发现,青龙潭塔对外开放时间为早上6时到晚上9时。傍晚时分,参观的游客寥寥无几,附近的空地停着几辆轿车,一些居民在江边相约垂钓。记者观察到,塔周围是大片树丛,少有人问津。通往古塔的单行乡道至今没有实现硬底化,车辆驶过扬尘严重,并且道路没有照明,夜晚几乎很难找到通往该塔的路。
“这是我第二次来参观青龙潭塔,上一次来是几年前了,但是整体来看没有太大的变化。我跟朋友从上塔到参观完毕下来,还不到十五分钟。”本地游客罗先生对记者表示,他大致知道青龙潭塔的一些历史文化渊源,但是游览后发现,塔里塔外缺少相关的资料可供阅读。
罗先生说,从西枝江公园一侧远眺,青龙潭塔无疑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尤其是日出日落时分,江边宝塔的剪影与远山淡影相融,美不胜收。然而走近宝塔,却发现塔周边几乎都是荒地,未免心生遗憾。
登塔可览惠东县城各色风景
如何进一步盘活宝塔的文化和民生功能?记者采访发现,不少居民表示希望相关部门推动建设宝塔公园。
家住平山街道的徐先生表示,青龙潭塔依江而建,视野开阔,景色优美,而且周边绿树环绕,特别适合打造成公园。这既能进一步盘活青龙潭塔的文化保护和社会民生功能,又能为市民游客新添一个好去处。
“七层高的塔,每一层都有空间,如果能在塔内部办一些主题文化展览,将会极大提升塔的文化价值。”罗先生则表示,塔内的空间可进一步盘活利用,提升游客登塔游览的体验。
记者留意到,青龙潭塔内每层楼梯一侧的红色墙面都有明显的人为划痕字迹,墙漆剥落严重。“这些人为破坏的痕迹让人无奈!游客的文物保护意识有待加强。”罗先生感慨。
关于完善青龙潭塔周边基础配套和相关规划工作,上述有关负责人回应,后续的规划建设还需联动相关部门进一步推动。
[发展]
推动文化传承创新 加强文物古迹保护利用
古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一定的历史内涵和时代特征,对研究地方历史文化脉络有着重要的价值。西枝江畔巍巍屹立的青龙潭塔,见证江边两岸数百年历史流变,却在历史的风霜和人为破坏之下倒塌。随着各地文物保护意识提升,如今古塔得以重建,以崭新的面貌示人。同时,也引发当地进一步实施文化传承、加强文物古迹保护利用的思考。
自古以来,惠东依托得天独厚的山海资源,孕育出独特的文化脉络——丰饶的渔盐之利,活跃的海上贸易,催生了商儒并举的文化基因;纵横交织的古道,串起了山海惠东商贸流通的脉络,成就了沿线古墟村邑的历史面貌;以淡水盐场为代表的沿海渔盐业,以白马窑为代表的山区陶瓷业,深远地影响了一方社会经济发展形态。山海惠东,历史人文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多姿,文物古迹星罗棋布,相应地,这也对当地推动文化传承、加强文物古迹保护利用提出更高的要求。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文明的载体。近年来,文保工作日益受到重视。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提出要强化保护和延续以文物资源为载体的城市文脉,将文物保护与老城保护、城市更新相结合,强化本体保护和风貌管控。
如何在最大程度保存文物古迹的同时,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发展?有关专家表示,保护城市文物古迹遗存不能停留在僵化重建、封闭保护的阶段,要将文物古迹保护和改造与民生需求相结合,在妥善管理、修缮的基础上,激活其生活和社会功能。
纵观各地经验做法,不少历史古建筑经过改造后,承载着文物古迹保护、历史文化传承、参观游览科普等多种功能。此外,惠州本地文史专家提出,惠州不同县区文化元素不同,需要全市统筹规划,融合发展,扬长避短,互为补充。各县区要根据各地不同的文化内容,打造既互为融合又特色各异的区域文化。
【文脉链接】
惠东县政协委员关注文化遗产保护
近年来,惠东县不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推动山海统筹发展。在近日召开的惠东县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成为县政协委员们关注的热点之一。惠东县政协委员陈文清建议,保护和活化利用阿姨岭古驿道。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南粤古驿道不仅是广东历史发展的重要缩影和文化脉络的延续,更是中国乃至世界驿道文化的典型代表。” 陈文清表示,阿姨岭古驿道承载着老平山的城市历史记忆,系着众多惠东人民的乡愁,应打造成当地的“文化名片”。
据了解,阿姨岭古驿道现存部分均位于惠东县平山街道黄排陈塘村,起于黄屋村,经夹径至阿姨岭南麓如岭村。古驿道始建于明代,经五福桥(位于今平山街道)、阿姨岭、将军渡、三分水、铁马关到达稔山镇范和村等地,是古代惠、潮两府之间的重要驿道,也是稔平半岛至惠州及粤东北地区的重要盐运通道。陈文清说,目前该古驿道虽已被惠州市纳入重点古道,但尚未明确相关保护和活化利用的规划。
“城市化的步伐势不可挡,周边日渐逼近的开发建设,或对古道造成毁灭性的破坏。”陈文清建议,应尽快挖掘周边历史文化遗存,科学保护和活化利用。
如何结合城市发展保护活化古驿道?陈文清表示,基于古驿道当前的遗存情况,可考虑将其打造成集驿道交通文化科普、山岭生态观光、户外休闲拓展于一体的城郊文化休闲古驿道。
她还表示,阿姨岭古驿道的保护和活化可以结合乡村振兴,实施连片开发,增添乡村振兴的文化内涵。据介绍,古驿道连接黄排社区、陈塘村等,若能结合不同村落的特色,将推动古驿道观光游和乡村特色游联动发展。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