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 广州软件院袁峰:城市大脑,让城市管理更高效

科技与金融杂志
+订阅

袁峰

广州软件院常务副院长、中科智城董事长


 采访、文│李佳琪、闫雪莹  摄│闫雪莹

广州软件院作为城市大脑的弄潮儿,紧抓新型智慧城市浪潮契机,全力打造聪明的城市。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建设智慧城市已成为世界城市发展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城市之间的竞争也逐渐向数字化转型迈进。

城市大脑,作为实现城市向智慧化飞跃的新动能,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抓手,盘活数据要素的新措施,带动城市创新发展的新基建,它,正用数字化引领着我们走向未来科技智慧生活。

从2016年杭州首次提出“城市大脑”项目以来,全国多个城市陆续投入到城市大脑的建设中,广州便是其中之一。2011年落户于广州南沙的广州软件应用技术研究院(简称“广州软件院”,原广州中国科学院软件应用技术研究所),是最早入局智慧城市建设的机构之一,一直深耕于智慧城市,是城市大脑建设的“排头兵”。

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城市大脑,了解城市大脑,本期《科技与金融》杂志专访广州软件院常务副院长、中科智城董事长袁峰,看一看,广州软件院作为城市大脑的弄潮儿,是如何紧抓新型智慧城市浪潮契机,全力打造聪明的城市;瞧一瞧,十年来他带领团队在智慧城市建设上的探索与经验,如何描摹未来智慧生活。

体制内的创业人袁峰

广州软件院从成立至今,经过十年磨砺,获批为首批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设有广东省智慧照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政企移动信息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食品监管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广州市数据智能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当时间轴调回至2011年,那时南沙开发区管委会与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共建广州软件院,正在中科院软件所从事软件开发研究的袁峰成为了负责该项目的最佳人选,随后,袁峰便带着“牵头建所”的任务来到广州。

当时,软件院扎根在尚不繁华的海滨之地——南沙,宽敞的街道上少有车辆和人群,路灯将马路照得通亮的同时也带来了电力资源的浪费。看到此景,袁峰迅速启动智慧照明项目,带领团队,在路灯上安装单灯控制器和摄像头,当夜幕降临,路灯就会随着人流和车流而自动调亮、调暗。

2012年,袁峰主持的智慧照明项目一举获得了巴塞罗那智慧城市国际博览会创新类决赛奖。

短短十年间,体制内的袁峰经历两次创业,实现了科研成果从0到1的转化。第一个五年(2011年至2016年),广州软件院从只有4个人的“开荒”小队,发展到如今近400人的团队,实现了从集聚人才团队、凝练发展方向到实现收支平衡的“小目标”。

第二个五年(2017年至2021年),广州软件院逐步打造出一支“顶天立地”的高水平科研团队,陆续孵化出中科智城、中科实数、中科易德、中科凯泽、中科数能等5家科技型企业,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双丰收。如今,广州软件院已踏上市场领跑的征途,不断刷新历史记录。

精细城市科学决策

凭借着对前沿科技的判断力,袁峰从“智慧路灯”起步,带领团队构建起与智慧城市相关的政务大数据、智能物联网、智慧食药监、智能交通、区块链、电子数据取证、智能视频分析、软件测评8大业务方向。

这些相互协同的业务在为建设城市大脑,打造城市智能中枢,为实现城市运行的生命体征感知、公共资源配置、宏观决策指挥、事件预测预警等方面提供了 “软件院方案”。

究竟什么是城市大脑?在袁峰看来,城市大脑并非一个技术名词,它是智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新应用。“智慧城市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袁峰表示,“智慧城市实际上是众多智能应用的合集,而城市大脑建设是在城市物联网设备和应用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启航的。城市大脑是城市的统筹指挥部,统筹运用数据、算力、算法资源,令散落在智慧城市各个角落的数据协同起来,让政府管理更高效,让企业服务更细致,让市民生活更美好,让社会治理更和谐。”

袁峰打开电脑,一个能看、能管、能联动的“南沙城市大脑”平台出现在我们面前,整齐清晰的系统布局、密密麻麻的数据排列,通过显示屏,我们看到了一个可感知会思考的智慧南沙。

南沙城市大脑

南沙作为智慧城市先行先试的“试验田”,一个最强城市大脑已见雏形。目前,在广州软件院和中科智城承担建设的“南沙城市大脑”平台上,已经完成5大平台,共23个子系统的建设。打通了南沙区内31个重要业务系统和广州市数据中心,接入超过8万个物联网设备,汇聚超过12.8亿条结构化政务数据。

南沙政务大厅来访人数,办理参保证明、居住证人数,各窗口等候时间……各项政务数据都实时记录在“南沙城市大脑”平台上,形成全方位数据服务和全过程分析研判,为南沙政务服务科学决策做支撑。

2020年广州市频频遭遇暴雨台风,造成了一定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广州软件院跟南沙区政府合作快速开发了一套可支持预警10万人的风险隐患系统,该系统对南沙的1000多个风险隐患点进行了监控,支持14类隐患点(山洪地灾、涵洞隧道、堤防、道路隐患等),实现“三个责任人(党政领导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管护负责人)”和隐患处置等信息的实时管理,确保30分钟内现场维管人员“应到尽到”,隐患点需转移人员“应走尽走”,显著提高风险处置效率。

正如袁峰所说,“越是在紧急情况,往往越需要信息化系统的支持来协助决策。”以疫情防控指挥系统为例,该系统不仅可以及时锁定密接者,跟踪记录从流调溯源到转运隔离的各环节防疫数据,甚至细致到包括其搭乘转运车的司机信息、隔离酒店入住信息以及入住后的健康情况等。

整个系统汇集了公安、卫健、酒店等多部门数据,将原本一条一条的管理架构进行整合,做好它们之间的统筹,由条成块,实现了袁峰所希望的城市大脑跨部门、跨系统、跨领域的协同作业。

城市大脑进阶之路

城市大脑作为助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数字系统与现代城市基础设施,是一项面向当下和未来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福祉建设和创新型实践。如今,国内许多城市和互联网头部企业都开始紧锣密鼓地打造属于自己的城市大脑。城市大脑建设也开始从大规模建设阶段向多领域运营转变。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当前我国城市大脑建设面临的一些挑战。首要问题就是跨部门、跨系统、跨领域的协同与管理,而这也是城市生命体智能中枢搭建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其次是数据协同。当前数据已被列为新型生产要素,公共数据应属于新型国有资产。但目前国内各大互联网头部企业自身数据往往不对外开放,几乎形成数据垄断。在袁峰看来,只有实现数据协同,才能实现城市大脑对城市的精准分析、整体研判和协同指挥。

因此袁峰提出,未来,在城市大脑的建设中,各类企业应形成合力,发挥不同领域团队优势,让城市的所有毛细血管与大脑紧密相连,而不是各自为营,形成数据资源的垄断,打造新的更大的信息孤岛。

再次,在具体的城市大脑项目实施过程中,顶层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广州软件院承建的智慧市场监管一体化平台在佛山上线,该平台建立的企业信用风险模型,使得监管部门现场检查率减少约80%,违法行为发现率提升近70%。

2020年7月该平台入选为国务院办公厅“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经验做法十大典型案例之一。“这个项目之所以可以获得较好的成绩,是因为管理体系梳理得足够清晰,顶层规划工作进行得顺利。在我看来,技术只是一个工具,管理架构的合理搭建才是决定上层建筑的基础,所以这个项目70%的功劳是佛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30%才是我们技术团队的。”

虽然,技术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袁峰强调“虽然技术在很多时候似乎表现出无所不能的特质,但技术也不是无所不能的。”

在城市大脑建设热火朝天的当下,袁峰也希望各方对技术应用可以有一个客观的判断。袁峰表示,技术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益的变化和有价值的东西,但也不能盲目地认为技术能够解决所有问题。我们需要从成本、质量、进度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权衡,找到当下的最优解决方案。技术和管理是相互匹配、相互成就的一个过程,需要大家客观地建立一个合理期望,共同改进。

当前,智慧城市这艘巨轮带着它的使命不断前行,将迎接一个又一个辉煌,也会遇到一个又一个困难。正如袁峰所说,智慧城市不是一次性的建设,我们要学会在适应中拥抱变化,与变化一同成长,在变化中迈向坚定,奋力前行。

· 文章版权归本编辑部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如需获取转载、合作、采访等需求请到微信公众号菜单栏,获得相应信息。

· 您亦可在知网、今日头条、南方号等相关平台上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