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观察丨寻找佛山制造生态背后的文化逻辑

南方日报

文/特约评论员 龙建刚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有高人指路。佛山要好好感谢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这位以田野调查著称的经济学家这些年一次次来到这座以制造业和民营经济著称的城市,走访上百家企业,探究佛山产业集群的成因和走势。他提出了一个我们也许意识到但从未认真研究过的“佛山现象”:制造业领域小草、灌木、乔木型企业交相辉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周其仁说,在一个生态里,先是底下长出一层草,涵养后可以生长灌木,灌木可以涵养更多的水,然后就有机会长出乔木,所以生态系统包含草、灌、乔。佛山制造一开始都是草根企业,逐步长成灌木丛和大树,虽然大家都想当大树,但是生态还是有生态的道理,不可能只有乔木这么单一。周其仁教授给佛山提出三个忠告:第一,草、灌、乔共生共荣的生态系统是佛山的优势,要保护好。第二,佛山不可过分强求形成多少个千亿级、万亿级企业,还是要顺势而为。中小企业只要手里有绝活,即使是很小一棵草,如果谁都离不开你,那就是有竞争力的草。第三,草也罢,灌木也罢,乔木也罢,仅仅有数量还不够,还要加上品质,如此我们才能在全球竞争当中有立足之地。

今天的中国是城市时代,城市越大,吸纳资源的能力越强,城市的“虹吸效应”无处不在。佛山紧邻广州,但鲜有佛山企业搬到广州,甚至很少有佛山老板搬到广州居住。每年来佛山招商的人很多,他们想尽办法、用尽招数,但成效并不显著。是佛山企业家留恋美食之都,有浓厚的乡土情结吗?这样的因素不是没有,但关键还是他们舍不得佛山制造的生态系统:小草、灌木、乔木彼此构成链条、彼此相互成就,换一个地方,也许就没有这样的生态。也因为习惯这样的生态,佛山企业和佛山企业家在形形色色的诱惑面前始终保持谨慎,具有很强的拒绝能力。这是经济行为,也是文化表现。一个命题也由此产生:佛山制造的生态背后到底有怎样的文化逻辑?

佛山城市图。戴嘉信 摄

佛山城市图。戴嘉信 摄

佛山是一个逢人就叫“老板”的地方,叫得很顺口,听得也很舒服。有钱人从中感受到一种尊重;没钱的收获一种面子,甚至一种激励。

每年正月十五的“行通济”是佛山最盛大、最著名的民俗活动,凡是参加行通济的市民都少不了两样“道具”:一把生菜、一把风车,前者寓意“生财”,后者寄托“时来运转”“一帆风顺”。上百万人手持生菜、摩肩接踵、川流不息,场景壮观。

这种“万众一心”的仪式感所激发出来的能量是惊人的,它催生了惊心动魄的财富传奇,也激发了生生不息、浩浩荡荡的城市活力。佛山之所以能成为观察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和晴雨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背景。

“行通济”现场,生菜池里扔满了市民带来的生菜。戴嘉信 摄

“行通济”现场,生菜池里扔满了市民带来的生菜。戴嘉信 摄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佛山人喜欢说一句口头禅:“要发财,忙起来。”发财的路子或许很多,但佛山人大多选择做实业。选择的背后是文化。

明朝时期的广东出现了影响巨大的岭南学派,“经世致用”是岭南学派最旗帜鲜明的文化主张。佛山是岭南学派的重镇,以南海“九江先生”朱次琦为代表的思想者一直倡导实用主义:注重实际、反对空想。这样的哲学,哺育了这样的群体选择:实在、实利、实业。与先思考后行动、重经验、重道义的中原文化相比,佛山人趋向先行动后思考、重实践、轻理论、少说、多做、悄悄干……也由此演变为佛山人的性格特征:敏于行、拙于言。那些说得多、做得少,没有实践性、没有行动力的人,佛山讥之为“口水多过茶水”。

佛山之所以成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最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就是“实业报国”的文化思想造就的。

佛山是水网纵横的岭南水乡,有一句俚语:“商如行船,客如流水。”这样的地理环境,锻造了佛山人的文化性格:出水随湾、万折必东。

佛山的每一条河涌都有自己的名字、自己的风景、自己的特色,但所有的河涌都是相通相连,互相依赖。龙舟是佛山民间最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凡有佛山健儿参加的国家级、国际性龙舟大赛,冠军归属基本上没有悬念。南海、顺德的体育部门,奖牌最多就是龙舟赛冠军。

粤港澳大湾区有水乡之称的地方很多,为何佛山龙舟这么厉害?龙舟是一个群体项目,少则三五人,多则数十人,龙舟的速度取决于划桨的力度、频率,以及桨楫起落的节奏,核心是团队的紧密协同、高度默契、心有灵犀。龙舟竞渡,佛山之所以所向无敌,只能说明佛山人最懂得配合,也最善于协同。

佛山市第一届镇街龙舟争霸赛。资料图片

佛山市第一届镇街龙舟争霸赛。资料图片

这样的“龙舟精神”也投射到佛山经济领域:扬名立万的佛山制造不是依靠某一类产品、某一个行业,而是依靠众多产品和众多行业组成的产业链;佛山制造的威名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团体赛”的胜利。这是佛山的特点,也是佛山的优势。

佛山人人都有老板梦,“宁做鸡头不做凤尾”。按理说,这么多想当老板、想做“鸡头”的人聚在一起,很可能出现各自为政、彼此算计的“窝里斗”,但佛山却是互相成就、一团和气。最典型的是佛山陶瓷。当年的佛陶集团走出了几十位陶瓷老板,他们各自创业,葡萄一样链接在陶瓷产业各个环节,彼此相安无事,甚至相互配套,形成了全国最强大的陶瓷产业生态圈。佛山家电、佛山家具、佛山服装……几乎所有的佛山产业集群也是这么来的。

在佛山,不少企业有自己冠名的龙舟队,每逢龙舟赛举办,佛山企业都热心赞助。这既是出于个人爱好,更是念及涵养“龙舟精神”。这样的精神,是佛山制造形成草、灌、乔现象的文化支撑。

2020年佛山进入新一线城市行列,有人说这是“千年等一回”。这话不对。早在明清时期,佛山就是“四大名镇”“天下四聚”之一,就是那时的中国一线城市,类似今天的北上广深。佛山之所以在明清时期跻身中国一线城市,靠的就是陶瓷业、铸造业、纺织业和医药业等四大产业集群,以及小草、灌木、乔木组成的产业生态。

历史有“石湾瓦甲天下”之说。在明代以前,石湾的窑场分散于方圆几十里的乡村之中,未形成规模经济效应。随着生产规模的逐渐扩大,这种分散的生产方式遭遇了瓶颈。到了明清时期,各种陶瓷生产技术开始相互配合,各处窑场慢慢向石湾集中,石湾镇逐步成为综合性陶瓷生产基地。石湾陶瓷业的生产组织分工很细密,专业化程度很高,形成了“陶有窑”“窑有户”“户有工”“工有作”“作有家”的生产组织结构。生产分工有采泥工、运泥工、炼泥工、拉坯工、上釉工、装窑工、烧窑工、出窑工、制釉工、搬运工,此外还有陶器店、釉料店、黏土店。生产的产品分为日用陶瓷、美术陶瓷、园林陶瓷、手工业陶瓷、丧葬用陶瓷五大类,品种达到千种以上。

南风古灶。戴嘉信 摄

南风古灶。戴嘉信 摄

明清时期的佛山是中国最著名冶铸基地之一。佛山最早的铸造业位于旧佛山八景之一的“孤村冶炼”,大约在明代永乐年间以后,在大墟到祖庙一带出现了新的冶铁铸造点。随着珠三角农业经济的发展,铁制工具成为急需的生产用品;造船业和建筑业的繁荣,也刺激了各种铁链、铁线、铁钉、大小五金的生产,为铸造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需求。佛山铸造业步入了辉煌期,炉台林立,铜铁产品多种多样。“春风走马满街红,打铁炉过接打铜”,就是当时佛山铸造业繁华的真实写照。清乾隆年间,佛山有炒铁工场四十余所和铸铁工场百余所,从业人数高达3万之多。每年来佛山购买铁器的各地客商络绎不绝,曾有“佛山之冶遍天下”之美誉。那时的佛山,光铁器冶铸就有打刀行、打剪刀行、土针行、铸砧行、折铁行、新钉行等行业分工,不少街巷因专门从事的行业而形成了别名,如铸砧街、铸犁街、铁矢街、铁门链街、铁香炉街、铁廊街、模岗里、针巷……这就是今天所说的集群经济。

历史虽然已经远走,但历史的经验还在。20年前的佛山之所以出现名震全国的“一镇一品”专业镇现象,很大程度要归功于历史的启示。今天的张槎针织集群、盐步内衣集群、大沥铝型材集群、北滘家电集群让我们看到:水有源,树有根。

顺德北滘是世界级的家电重镇,有典型的草、灌、乔产业生态。世界五百强企业美的集团的背后有400多家名不见经传的中小微企业。没有这样的生态涵养,北滘就不会长出美的这棵大树。给美的配套的小草型、灌木型企业中,很多老板就是美的出来的人。

很多地方是大树底下不长草,但北滘不仅草木繁茂,而且大树底下好乘凉。当顺德确定把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作为“头号工程”的时候,北滘许多小草、灌木,许多隐身于村级工业园的小微企业担心自己没有安身立命之地。但后来的情况让他们喜出望外:北滘政府用心用情,仔细甄别哪些是美的的配套企业、哪些是有竞争力的小草和灌木,然后想尽办法让他们有路可走、有地可用,最大限度保护了北滘的产业生态。这样的尊重和接纳,不失为佛山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的“北滘经验”。

生态学认为草灌乔有三大作用:涵养水源、改良土壤、调节小气候,经济生态中草灌乔也同样具有这样的功能。“北滘经验”一个最大的启示在于:草灌乔组成的经济生态也可以改变一个地方的小气候,让权力变得不那么粗鲁和傲慢,让小草和灌木有成长的空间,并且和大树一起获得谈判、博弈的筹码。北滘知道,有美的这棵大树的带动,草丛中会长出灌木,灌木中会长出乔木。这样的逻辑和理念一旦确立,它就是一种文化,构成经济运行的环境和背景。美的微波炉顺德工厂入选世界经济论坛“灯塔工厂”,成为佛山第一家荣获该称号的智能制造工厂。戴嘉信 摄

美的微波炉顺德工厂入选世界经济论坛“灯塔工厂”,成为佛山第一家荣获该称号的智能制造工厂。戴嘉信 摄

   南方+ 杨馥铫 制图

很多年前有一本畅销全球的书《共好》(Gung Ho),作者是一位美国管理学家,他说“共好”这个词来自中国文化,大意是承诺和共识的达成。后来,“共好”作为基本的管理法则在美国成为商学院的热门主题,并得到企业界的广泛共鸣和推广。

既然“共好”来源于中国文化,普通话又没有这样的说法,那么它到底是哪种中国方言?从语音和词义来看,“Gung Ho”应该就是粤语的“讲好”。在佛山,人们常说“讲好的事情,怎么能反悔?”做人就应该讲到做到,不能信口开河,不要承诺办不到的事。如果“没口齿”,别人就不会和你做生意,这样就“断了财路”。“讲好”是不需提醒的自觉、是不见不散的约定、是言必行行必果的承诺。佛山制造中的草灌乔现象就是“讲好”文化所衍生的一道风景,每个独立的市场主体通过契约和信任关系联合起来,有钱大家赚,形成强大的产业优势。

一切经济竞争,归结起来就是产品和人品的竞争。佛山品质革命调研活动先后走访了上百家企业,一个重要的发现是:以前依赖资源和背景发财的人,现在混得越来越差;靠坑蒙拐骗牟利的人现在几乎无路可走;那些脚踏实地做实业、遵纪守法、拒绝投机的老板越做越大、越做越好。知名战略咨询师王志纲说:好人赚钱的时代来了。

好人的标准很多,“讲好”是佛山最珍贵的文化资源,小草、灌木、乔木都需要这样的养分。

今天的佛山在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并以此作为佛山的一号改革工程。投资好环境,佛山“益晒你”——这句掏心窝子的粤语是佛山“讲好”的最新版本,佛山制造草灌乔生态背后会不会出现升级版的文化逻辑,这当然值得我们期许。

(作者系知名学者、资深媒体人)

编辑 杨馥铫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