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创业史,是一部辛勤耕耘、硕果累累的奋斗史,更是一部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的发展史。
从1921年到2021年,从同源书室到南山小学,百年岁月,镌刻着一代代南小人沉稳坚毅、克难求进、勇于担当、敢于超越的奋斗足迹。
源于旧私塾,栖身瓦房,演变成花园式校园,由简陋教室至一应俱全的功能室,再到如今拆除重建奔向高度现代化的蝶变,百年来,南山小学始终奋进在新突破的大道之上。
跨越一个世纪而来,这所学校与党同龄,与城共舞。一百年来,在学校创办者、历任校长及南山小学所有亲历者的共同努力下,在传承“和乐教育”的基础上,南山小学提出的“和·融”办学理念滋养着师生不断生长——在“和而相融”中,人人都有集体责任感和向心力,热爱学校,融入学校,在“融而不同”中,培育“彰显个性,和融共进”的核心素养、养成健康的行为方式。
如今,南山小学已成为学生、家长心中值得信赖的品质学校。时值南山小学建校一百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回望峥嵘岁月,摊开这幅校与城共奋进的磅礴画卷。
1 栉风沐雨百年路
一百年前,彼时的深圳还是宝安县,在南园村旧私熟同源书室开办新学之下,南山小学的雏形显现。
1929年,为适应社会发展及当地民众教育需求,荷兰华侨吴梓清回乡发动一批南园华侨捐资,在南园村西街同源书室的南侧修建了一座三层西式洋房作为学校的校舍,学校也正式改名为南园小学校。
此后,得益于华侨相继捐资学校,扩建于民国十八年的南园小学校,一时成为宝安县唯一的洋房小学。除本村弟子就读外,周边各村子弟亦不少前来求学。
1972年,学校迁址北头村东街,更名为“南山小学”并沿用至今。学校从南园迁到北头,办学条件艰苦,校舍简陋,南山小学硬是在一片空地上筑起了新的家园。
虽迎来新校舍,但难题仍在。学校相关负责人回忆,直到1999年,学校操场中还矗立着一栋两层小楼,是原住民的私人房产。校园操场内有民居,又有居民在其中生活。为此,南山小学经过反复深入的沟通陈请后,争取到了来自政府层面和各社区股份公司的鼎力支持,在多轮艰苦的磋商后,终于达成拆迁共识。
纵观南山小学的奋斗史,可以看到这所学校的艰难玉成不仅离不开一代代南小人的兢兢业业,也离不开周边居民及社会人士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和尊师重教的良德懿行,这份精神也始终激励着一代代南小人。
“我在南山小学上了5年小学,当了38年教师。我的人生兜兜转转,总是围着南山小学不断前行。”今年3月,南山小学建校10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在该校正式启动,作为校友和退休教师双重身份的叶桂芳讲述了自己与南山小学结缘43载的故事。对于叶桂芳来说,她不仅是学校发展历程的亲历者、见证者,更是将所有青春、汗水都献给学校的守望者,而她也正是南山小学薪火相传的一个缩影。
作为与党同龄的学校,南山小学更始终不忘初心担使命,在学校党支部带领下,党员亮身份勇担当,支部彰显领头雁本色,发展中涌现一批先进典型。学校党支部书记、副校长分别被评为南山区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以及深圳市委教育工委优秀共产党员,南山小学党支部被评为深圳市南山区“先进基层党组织”。
2 立德树人启新程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在新发展阶段,南山小学现任校长李捷主持南山小学创新设计、推进“143工程”,即1个“和·融”理念,建设学生发展中心、校园艺术中心、未来学习中心、教师发展中心4个中心建设,以及一切教育活动的本原就是让学校优质、教师精彩、学生幸福3个本原,在传承百年奋斗精神中进一步丰富和提升办学内涵。
——“四德”校本课程
促使学生从“小我”到“大我”的转变
如今,在南山小学,已全面实施“四德”校本课程。该课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细化到各年级的德育目标之中,分年级、分重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校园、社会生活,使学校德育课程化、系列化。
课程围绕“礼、善、信、和”展开。其中一二年级以“礼”为主题,让学生懂得在家庭生活、校园学习、社会交往等方面的礼仪规范。三年级为“善”,“善意、善言、善行”为子主题,以“家庭—学校—社会”为梯度,让学生根据真实故事的内容反观自身,从而进行改正,得到教育。而四年级为“信”,“守诚、守纪、守法”为子主题。五六年级则为“和”,以“团结、友爱、包容、理解、和谐、战争与和平”为子主题。让学生在学习中实现从“小我”到“大我”的转变,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一级一技能”培养模式
让每位学子毕业都能掌握两项体艺技能
让每个毕业生都掌握两项以上的体育或艺术技能,这是南山小学对学生艺体素养培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学校开展艺体品牌建设的重要抓手。
围绕培养关键能力,南山小学构建校本课程体系,在科技、艺术、体育、中国传统工艺等方面开发系统的校本课程。倾力打造以音乐剧、面塑、木艺、创客、飞盘、排球等42个校本课程。注重学生体育艺术能力培养,通过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阵地,建立“一级一技能”培养模式。
探索阳光艺体特色,学校形成“五部曲”阳光艺体活动模式。每学年,南山小学会开展学生体质监测,指导每个学生掌握两项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体育活动项目,每个学生在小学阶段初步学会一种乐器。
2011年,学校将民间面塑纳入了学校发展规划中的“和·融艺术课程”体系,三、四年级的学生每周上一节面塑课,并结合学校“四点半”课堂,开设面塑制作提高班。去年,南山小学便以中华传统民间面塑特色项目入选广东省中小学艺术教育特色学校。
——“未来学习”中心搭建实践平台
创客教育发展进入“快车道”
“在过去,学校停留在一个个科创活动、项目层面,而现在,我们要将资源整合起来,做系统的科创教育。”着眼于南山得天独厚的创新土壤,南山小学科创教育也在近年提到新的高度。
在《南山小学未来发展行动计划》下,学校在智慧校园建设上,推动实现“互联网+”的学校系统变革,促进空间、课程与技术的融合,PBL项目式学习已覆盖所有学科。
学校还建设未来学习中心通过建设实践体验馆,打破传统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的局限,为学生开展自主式、项目式、研究性、综合性等深度学习提供条件保障和支持。
优良的科创教育土壤让南小学子在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中国青少年创造力发明展中,摘得4项金奖、5项银奖,5名学生被聘为“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学校被评为研究成果展示交流活动优秀组织单位。
——建设教师发展中心
着力打造品牌团队、品牌教师
近两年,南山小学教师队伍的结构快速发生着变化。老师们如何在“和·融”学校发展中充分发挥作用?学校从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四个方面着眼,组建学习型组织,确立职业规划、建立激励机制,构建完善的教师成长系统。
学校不仅为年轻教师制定校本研修计划,还发挥科组团队协作精神,帮助优秀的青年教师通过各级各类比赛,快速成长;在落实师徒结队中,充分发挥老教师、名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以课堂教学为阵地,每学期开展一届“和·融”课堂教学比武,分学科、按年级,进行同课异构教学研讨,外请专家进校评价、指导等。
两年间,有12人次在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各项教育教学技能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在南山区教学“百花奖”比赛最高舞台上,3人获得特等奖,6人获得一等奖。其中,由4名平均年龄30岁的青年教师组成的科学组犹如一匹黑马,连续摘取了省级、市级和区级所有科学学科比赛的一等奖,更是被同行誉为“最牛科组”。
如今一批又一批推动南山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生力军在南山小学成长起来,他们也将引领南小不断向高位发展。
行至百年节点,南山小学意气风发。
从昔日的“私塾学堂”到“标准化”再到“特色化”,南山小学实现了两次跨越发展,而如今“品牌化”发展正在引领学校事业的第三次跨越。
新时期起步,这所百年老校也将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努力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基础教育先锋城区的“榜样学校”。
【撰文】徐峰 简玉海 吴志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