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校新活力㊶|广州市越秀区清水濠小学:清水甜润,至善至实

广州教育头条
+订阅

学校场景

老校名片

学校:广州市越秀区清水濠小学

创办时间:1904年

地址:广州市德政中路清水濠46号

校训:至善至实


广州市越秀区清水濠小学隐于街巷之间,藏于市井之中,稍不留神,便有可能错过这座百年老校。清水濠,即古东濠也,开凿于宋代,供船只通行。几经春秋,清水濠已消失不见,仅存路名。

1904年,清水濠小学正式诞生,其间易校名,但无论如何,它始终保持初心不变——为国家的发展培育人才。在百年岁月中,清水濠小学继承“求是”精神,将至善至实作为自己的校训,走内涵发展的道路,让每个学生拥有美好的童年时光。

至善至实,清水文化源远流长

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学制《奏定学堂章程》,在广州的清水濠四川会馆内,求是小学正式诞生,这就是清水濠小学的前身。

在百年风云中,清水濠小学始终坚持为时代育人的理念,成为了周围老百姓心目中的好学校。

在上世纪80年代,学校是东山区的七所中心小学之一,到90年代末,已是东山区的重点小学之一。2003年7月,清水濠第一小学与清水濠第二小学、丽水坊小学三校合并成清水濠小学。2004年8月31日,原东山区在本校址举行告别“麻雀学校”庆典仪式。

从此清水濠小学就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清水濠小学内有两座楼,至善楼和至实楼,他们承载着学校的历史和文化记忆,而“至善至实”的校训也大有来头。

学校校长陈洁玲说, “至实”来源于“求是小学”的求是精神,是对求是精神的一种继承。清水濠小学以“至实”作为校训,希望清水濠人能够养成实事求是、扎实肯干、实践求索的精神。以“至善”作为校训是对求是精神的一种丰富,它要求学生应当与人为善、德行兼备。

陈洁玲介绍, 从善出发,以水为源,清水濠小学形成了特有的清水文化,构建了清水课程体系,开创了“水之魂、竹之诗、球之韵、棋之品”四大甜润式修德课程,同时通过开展二课堂展能课程、清水节展能课程、小水滴展能课程、清水桥展能课程等,引领学生发展兴趣,扬长展能。

学校场景

学校场景

特色鲜明,倡导家校协同育人

谈及清水濠小学,不得不提它的两大特色,围棋和乒乓球。

乒乓球是有传统优势。陈洁玲说,乒乓球世界冠军林志刚和乒乓球教练张更生来自清水濠小学。张更生曾是清水濠第二小学教导主任,他毕生都以培养好苗子、为运动队输送人才为己任,兢兢业业,工作起来废寝忘餐,因此也取得了别人难以企及的成绩。他曾为国家、省、市乒乓球队输送了数十名学生。

林志刚

全国优秀教师,著名乒乓球教练张更生

清水濠乒乓球队常获得各项团体比赛的冠军,在广东省小学生比赛中连续十年获得团体总冠军,乃至在香港、澳门以及新加坡都小有名气。

2003年,清水濠小学开设了围棋项目,努力倡导“心若止水、谋定而动”的围棋精神和“落子无悔”的品行。2004年,清水濠小学开始从一年级开始普及围棋课,使之成为远近闻名的围棋强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小小围棋手。

为何两个项目很强?陈洁玲认为,学校以“普及+提高”的方式开展活动,让每个学生从小有机会接触乒乓球和围棋,从小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如果发现有特长学生,学校有专门师资队伍为他们设计规范化的训练。

今年7月,“双减”落地。面对这道新命题,陈洁玲表示,学校不只是单一地从学校出发,而是将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四个方面纳入整个体系的建设中,倡导家校协同育人,共建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

“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一个运动场和一个图书馆。”陈洁玲说,清水濠小学将延续体育特色,进一步开设乒乓球、围棋以及跆拳道的普及课,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同时营造一个良好阅读环境,为学生成长搭建良好平台,让学生读好书,做好人。


【校长专访】

陈洁玲:双减下的“加减法”

校长陈洁玲

南方+:“双减”政策之下,清水濠小学如何落实?

答:如何把双减工作落到实处是一道难题,破题的题眼需要我们自己去寻找。“双减”是一个减法题,对此我们另辟蹊径,用加法来解答。

面对课后托管,清水濠小学构建了多样化服务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首先提供“作业时刻”,安排老师答疑,为有需要的孩子辅导作业;其次还设立了“自主时刻”,为学生提供多样丰富的课程,让学生自主决定学习内容;最后是“暖心时刻”,在课后托管时间内,学校为学生提供资源和学具,学生既可以玩游戏也可以跟老师谈话,增进师生间的感情。

第二个加法就是构建学科大舞台,开辟减负提质新天地;清水濠小学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以“学科大舞台”的形式让孩子展示自己的实力。例如采取最强大脑、诗词大会的飞花令、英语超市等形式,用场景化教学,让学习内容变得有趣生动。

最后一个加法是构建增值性评价,让学生每天都能感受进步;例如在课室内设立“小天地”,让学生有机会分享成功喜悦。在“小天地”里,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心情。此外,每个学生还有晋级小表格,记录每天的进步和变化,督促自己学好向上,激励上进心。

南方+:教师是重中之重,在教师层面,我们是如何设计的呢?

答:首先是要研究高效课堂。备课前,每一位老师有学情分析表,了解班里学生的学习基础、知识能力、学习品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因材施教。

其次,在课堂上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力。教师在上课之前,会设计问题带动课堂节奏变化,学生可通过个人自学、小组合作、表达分享、学习汇报等方式来提升学习力。

最后,要对课堂进行技术赋能。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可按下手中的应答器,选择不同的答案,结果可即刻传输至屏幕,方便教师了解回答正确率。如果正确率不高,教师要立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更好帮助学生实现重难点的突破。

放学后,老师还会为学生提供“作业餐单”,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作业量。除了老师设计作业,学生可参与作业设计,成为了一名“小老师”。

南方+:“双减”政策出台以后,很多学生家长的情绪都比较焦虑,学校如何应对家长这种情绪?

答:对于学生家长,我们提出了“多学习”“多陪伴”“多沟通”。目前,学校开设了智慧家长读书会,老师在线上班群里有计划地组织家长去共读一本书,通过这一种方式帮助家长和家长之间、家长和老师之间进行双向交流,让家长反思教育行为,更好地掌握科学教育的方法。

其次,学校引导家长在周六日走进大自然、艺术博物馆、音乐厅,帮助孩子拓宽视野,培植亲子关系,毕竟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同样重要。

【记者】黄锦辉 实习生 陈兆慧

【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 彭奕菲
校对 冯志坚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