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绘画改革、创新的艺术精神,风起岭南,也扎根于岭南。
十九世纪中叶,东莞名士张敬修邀请岭南画派鼻祖居巢、居廉寓居东莞可园,进行了长达八年的作画授徒,影响了广东近百年来花鸟画发展。
在此背景下,岭南画坛开风气之先、领时代之新、走变革之路,在二十世纪初诞生了以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等为代表的岭南画派。
东莞可园作为岭南画派发源地之一,以独特的文化积淀,吸引着岭南画派不断前来回望。关山月、黎雄才等当代岭南画派代表皆在东莞举办个展,足以证明这里与岭南画派的历史渊源。
11月16日,当代岭南画派代表梁世雄最大规模个展,在岭南美术馆开幕。这个紧邻可园的美术馆,将通过一个个“岭南大展”,在“双万”城市新起点上,扛起传承岭南画派艺术精神的大旗。
沉淀
455件(套)作品梳理半世纪创作路程
据悉,展览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广东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指导,中共东莞市委宣传部、广州美术学院、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岭南美术馆承办。同时,还举办了“梁世雄中国画艺术暨岭南美术馆在‘双万’城市新起点上的发展定位”交流会。
当代岭南画派代表梁世雄,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陈开枝,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张奕民,广州美院党委书记谢昌晶,省文联主席、广州美院院长李劲堃,东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武一婷,省文史馆一级巡视员杨敏,省文史馆一级巡视员麦淑萍,东莞市政协原副主席黄发,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专职副主任金宏慧,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二级调研员黄福泉,东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赵国营,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司琪共同为画展开幕剪彩。陈开枝,李劲堃,武一婷等嘉宾分别致辞。
本次展览系统梳理了梁世雄的艺术历程,共展出他不同时期展品455件(套),首次大规模展示其主题性创作与相关手稿,深入体现艺术家“笔墨当随时代”的精神,凸显其在20世纪下半叶中国美术史上的意义与价值,以及他与东莞的文脉渊源。
展览作品来自家属、广东美术馆、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岭南画派纪念馆、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佛山市南海区博物馆等,以建党百年为主题,特别呈现近期新近发现的梁世雄手稿。
展览分为“河山胜概、雪域风情、莞水情深、建设新中国、传道授业”五个篇章。除了展出梁世雄的作品外,还展示相关文献和视频展播等展品,包括梁世雄的简介和艺术年表,各时期出版的画册、杂志、报刊等,以及从艺各时期的老照片、相关文献,展播“梁世雄艺术访谈”纪录片等。
岭南美术馆举办的这次展览,有效地突破了以往对梁世雄理解的范式,通过细致发掘、整理其大批尚未公之于众的画稿、草图,将他放置于新中国美术时代语境中,重新梳理他创作路程和时代变迁的关系,凸显其在20世纪下半叶中国美术史上的意义与价值。
渊源
画作呈现“莞水情深”
展厅中,“莞水情深”篇章展示了容庚赠送梁世雄的书法、莞籍友朋酬唱之作,以及梁世雄描绘东莞主题绘画和多次在虎门、东城等地写生留下的作品及相关手稿,东莞观众将格外熟悉。
梁世雄与东莞有着深厚的渊源,是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容庚先生的佳婿,他从容庚丰富的金石书画收藏中吸收艺术养分,积淀自己的传统艺术涵养。他也是东莞文艺界的重要友人,与莞籍名家容肇祖、邓白、卢炜圻等私谊甚笃。
东莞是岭南画派的发源地之一。岭南美术馆则是展览、研究、收藏、推广岭南画派艺术的重要公共美术机构,该馆通过盘活丰富的岭南美术资源,开展学术研究和公共教育,以推进区域文化的发展。在举办“容庚与东莞”系列展览之后,岭南美术馆特别策划梁世雄画展,进一步梳理梁世雄的师承与文脉、与东莞的渊源,深入开展岭南画派艺术家研究。
同时,梁世雄也是一位具有69年党龄的老党员,他把一生都献给了党和国家的美术教育事业与中国画创作实践,本次展览也展示了他表现革命圣地山水和新中国建设题材的大量作品,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课堂。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举办此次展览,具有重要意义。
延伸
梁世雄捐赠20幅作品,手稿同时首发
开幕仪式上,岭南美术出版社社长刘子如宣布,《梁世雄全集》的编撰工作正式启动,并首发《中国近现代名家手稿:闳廓集——梁世雄手稿》。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艺术家梁世雄捐赠《云涌松峰》等20幅作品予岭南美术馆收藏,岭南美术馆负责人谢钧向梁世雄颁发捐赠证书。
据了解,梁世雄师承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黎雄才,是当代岭南画派代表人物,在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两大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梁世雄先生毕生任教于高等美术教育机构,他发挥中国画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将目光投入现世生活中,创作了大量反映时代生活与闳廓自然的绘画作品。他在中国人物画和山水画的探索与研究,为岭南画学现代转型乃至新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提供了一份富有价值的实践方案。
梁世雄此前曾在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举办个展,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评价梁世雄时说道:基于岭南画风之根脉,兼取北方画派之雄浑,数十年笔耕不辍、初心不改,尽一己之画事,展祖国江山之宏图。
展望
专家探讨艺术与“双万”城市新起点
当天下午,主办方还举办了“梁世雄中国画艺术暨岭南美术馆在‘双万’城市新起点上的发展定位”交流会。与会专家围绕“双万”城市新起点,探讨岭南美术馆的发展定位,对开展与城市格局相适应的文化艺术活动,为东莞“品质文化之都建设”提供支撑等主题建言献策。
“当前,东莞即将迈进万亿元GDP、千万人口‘双万’城市新起点,我们正在全力打造‘品质文化之都’,迫切需要更多这样的高水平名家大展,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更好地提升东莞的文化形象和文化影响。梁世雄的艺术展,将为东莞人民带来丰富的艺术盛宴、宝贵的艺术财富。”主办方表示,希望全市文艺工作者向梁世雄学习,把美融入生活,让艺术为人民、为社会服务,不断推出更多精品力作,推动东莞文艺繁荣兴盛。
专访
广东省文联主席、广州美院院长李劲堃:
一个美术馆串联起可园、东莞与岭南
通过近年来的不断实践,我们发现美术馆已经成为城市文化呈现的重要硬件。岭南美术馆的成立,为东莞带来了不一样的变化。
东莞历史上有可园,在可园旁边建立岭南美术馆和东莞画院,我想有两层意思:
一是表明随着时代与经济的发展,东莞没有忘记文化发展。因为这种文化投入,能让东莞市民到这里了解历史,感受艺术之美。因此,我想这种重要的变化,给城市发展提供了一个启示:美术馆的确立已经打破了专业的边界,它成为城市里美育、休闲和提高审美的一个重要场所。
近年来,因为岭南美术馆,广东一系列的重大活动都发生在这里。作为一个中国美术馆发展缩影,它变成未来城市构建的主要组成部分。
虽然岭南美术馆建立时间较短,但由于它的规模与运营,以及每任馆长不断地努力,使得岭南美术馆在全国产生非常重要的辐射,能够承载超越这个地区而在全国产生意义重大的活动。
另外一层意思,代表着一段历史的佳话。可园是岭南画派的发源地之一,它旁边建立的岭南美术馆,将可园、东莞与岭南用文脉串联,告诉世人历史在进步,时代也在进步,东莞的文化及文化设施也在进步。
【撰文】李彤晖 李玲玉
【摄影】黄伟兴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