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是城市生存与发展所依赖的物质条件,对城市的结构与空间有着深刻影响。随着中国城市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城市品质的提升成为重要的目标,基础设施类建筑开始从人的体验出发,对基础设施的公共性、艺术性、文化属性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11月13日,一场以 “基础设施创新赋能城市公共空间”为主题的学术讲座在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举办,讲座邀请建筑、景观设计专业大咖,从创新视角讲述基础设施设计的新思路。本次讲座邀请了三位省内知名建筑专家,从他们各具特色的创作实践经历出发,为大家阐述了当代城市设计创新的心得与体会。
广州新近落成的跨珠江人行桥——海心桥便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探索,该桥早已成为广州城市新名片和“网红”打卡景点。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广州海心桥设计项目负责人丘建发是海心桥的主创设计师,他以《从珠水到云山——广州城市基础设施类建筑创新的探索与实践》为题,分享了广州海心桥、白云机场收费站、深中通道跨海工程人工岛几个地标项目的创作历程与背后的故事,介绍了华工设计院团队近年来在基础设施创新领域的研究成果。
从海心桥案例可以看出,城市基础设施类建筑不仅可塑造具有强烈公共性的地标,也具有提升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潜质。面对新趋势,如何发挥建筑师的跨专业、跨领域的专业优势,在基础设施类建筑实践中通过设计创新,将其打造为激发城市活力与承载公共活动的空间,成为当前值得探讨的热点话题,亦是当代建筑师应当肩负起的责任与使命。
丘建发认为,中国城市品质的提升是未来基础设施肩负的时代使命,海心桥具有容纳城市公共活动,提升城市活力的巨大潜力。对基础设施建筑重新定位,优化其社会特性与空间特征,已成为建筑师改善城市空间品质,解决城市化问题的新切入点。
“从建筑师的角度关注基础设施,发挥建筑学跨学科的知识背景与能力,探索基础设施类建筑公共性、艺术性与文化性,将会突破建筑学边界,在多学科的交叉中实现创新。”丘建发说。

在今后的城市建设和更新中,建筑设计师们可以通过基础设施类建筑创新设计与改造利用,导入更多的公共与社会特征,容纳城市的公共活动,赋予景观与人文属性,探索这类建筑赋能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潜力。
主讲人广州瀚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许迪,以《绣花精神与工匠思维——以已建成的“城市微改造”和未建成的“城市微介入”为例》为题,探讨了“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这两个目前社会与业界十分关心的前沿问题。
作为广州“城市更新”行动计划体系的一部分,早在2018年5月,广州便启动了“身边项目大师做”的城市基础设施微改造设计活动。许迪是当时活动的参与者,他以已建成的“城市微改造”项目和未建成的“城市微介入”项目为例证,阐述了在 “城市更新”先导工作中,高屋建瓴的“绣花思维”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机结合的具体设计实践和成果。
主讲人AECOM公司华南区景观设计负责人吴琨以《蓝绿无界,生命之河》为题,结合国内外的案例,探讨基础设施为导向发展的内涵与外延。吴琨既是建筑师亦是景观设计师,在多个维度上讲述了当代景观建筑设计的新着力点。

吴琨认为,城市基础设施即是服务系统,通过大湾区的三个滨水实践项目,他和在场嘉宾共同畅想未来全过程全领域的基础设施创新途径。
本次学术讲座内容全面,信息量大,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精彩演讲中,各位专家用生动自然的语言、翔实的数据剖析国内外经典实践案例。以全球视野对基础设施创新设计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授,让嘉宾们尽享一场干货满满的学术盛宴。
【南方日报记者】郎慧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