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学校长论坛在佛山举办,共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佛山大课堂
+订阅

为促进粤港澳三地教育深入合作交流,11月13日,2021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学校长论坛以线上线下方式在佛山市顺德区罗定邦中学和香港罗定邦中学姊妹学校两个会场同步举行,搭建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学校长研讨对话和专业成长平台,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1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学校长论坛现场。王雅铄摄

2021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学校长论坛现场。王雅铄摄

此次论坛由广东省教育厅、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澳门特区政府教育及青年局指导,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学校长联合会、佛山市教育局联合主办。论坛在粤港澳三地中小学校长齐唱国歌中开启。来自广东、香港、澳门三地的中小学校长代表,高校专家学者和教育科研工作者等200余人,围绕主题“迈向教育发展新征程:粤港澳大湾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展开线上线下同步交流研讨。

强化交流

13所粤港澳学校分享育人经验

2019年2月,国家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明确指出:增进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发展,把湾区建设为教育高地和人才高地。今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注入新动力。

“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来的历史性机遇促进教育深度融合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关键任务。论坛探讨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基础教育热点问题,推动大湾区中小学校长办学思想和实践的交流合作,对促进大湾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朱超华说。

据悉,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学校长论坛已举办三届,为三地中小学校长提供交流平台,促进三地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提高校长治理能力和水平。

论坛现场,广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澳门培正中学、香港打鼓岭岭英公立学校、深圳市碧波小学、深圳市罗湖小学、佛山市罗定邦中学、广州市越秀区朝天小学、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东莞市松山湖北区学校、广东肇庆中学等13所粤港澳三地中小学校长分享育人经验。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姚训琪作主旨演讲。通讯员供图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姚训琪作主旨演讲。通讯员供图

三地基础教育各有所长,值得相互学习借鉴。广东建立了省、地、县、校四级教研网络体系,形成独特有效的教研工作范式,在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等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多个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香港在PISA、TIMSS等多个国际项目测试评估中表现优异;澳门教育守正创新,致力培养爱国爱澳、全面综合发展的学生,被经合组织评为具有优质教育且教育公平的五个教育系统之一。

“一直以来澳门与大湾区各城市有着良好的教育基础,近几年开展的姊妹学校交流计划扩展了澳门与大湾区学校之间的教育交流合作。”澳门特别行政区教育及青年发展局教育厅厅长黄佳褀介绍。

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学校长联合会正式成立,让湾区基础教育合作迈进了一个新阶段。到2020年,广东中小学在读港澳学生9.5万人,粤港澳缔结姊妹学校(园)1067 对。为三地中小学紧密合作、融合互通、协同发展搭建平台,推动了大湾区教育长远合作。

论坛现场还为新当选的粤港澳中小学校长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颁发了聘书。学术委员会主任龚孝华表示:围绕工作章程,未来将在指导学术论坛、课题研究、成果形成和合作交流方面主动发挥作用,为整个大湾区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和学校现代化水平提升发挥作用。

论坛现场为新当选的粤港澳中小学校长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颁发聘书。通讯员供图

论坛现场为新当选的粤港澳中小学校长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颁发聘书。通讯员供图

深入协同

加强学生的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

协同发展是湾区基础教育合作发展重要方向,是湾区建设成教育和人才高地重要途径,也是粤港澳经济、文化、社会与教育再次腾飞的新机遇。现状与未来进路在哪?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赵敏就此作了主旨演讲。

“基础教育的协同发展不是齐步走的同质、均衡发展,而是要通过功能互补,利益互惠、资源共享和信息共用实现一种整体优化。”在赵敏看来,大湾区的基础教育融合在四大湾区中仍有差距,粤港澳三地中小学需要抓住“教师、学生、体制和评价”四大关键因子,构建教师教育合作平台与联动机制,拓宽湾区青少年交流的内容与形式,完善湾区基础教育体制协同,培育湾区基础教育第三方评价机构,从而实现“1+1+1>3”的整体优化式发展效果。

此次论坛在香港罗定邦中学同步设置分会场,30多名中小学校长及嘉宾在香港分会场出席开幕式。“爱国教育”“家国情怀”成为港澳中小学校长发言的高频词。

此次会议在香港罗定邦中学同步设置分会场。通讯员供图

此次会议在香港罗定邦中学同步设置分会场。通讯员供图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高素质人才培养至关重要。”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副主席、香港教育大学助理教授胡少伟在香港会场分享时表示,香港学生应通过课程发展、教师专业培训和举办多元化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国情知识,培养国民身份认同及爱国情怀,同时也有必要加强国际教育,帮助大湾区学生构建国际视野。

黄嘉祺介绍,澳门非高等教育中长期计划(2021—2030)也将重点发展四个方面:培养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发展学生的软实力、提升幸福感以及加强创意教育和科技教育。未来澳门将把握机遇,加强沟通,促进资源共享,为大湾区城市群发展培养各类人才。

作为全国首家港澳子弟学校,广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于今年9月正式开学。该校总校长郑景亮提出,学校立足“暨大本色、湾区底色、港澳特色”。其中“湾区底色”就是要讲融合。学校特别重视爱国教育与中华文化、家国情怀的渗透,致力于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心系祖国、智能科创、身怀体艺、语通四海、造福天下。

广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总校长郑景亮作主旨演讲。通讯员供图

广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总校长郑景亮作主旨演讲。通讯员供图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学校都要坚持爱国忠诚的家国情怀,坚持育人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奉献社会的责任担当,积极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以科技助力课堂教学改革,以信息化助推教育现代化发展。”顺德罗定邦中学校监、香港罗定邦中学校董罗乐风说。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具有先进水平的教育既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根本保障。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李海东表示,希望三地能够开放融合,共建共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教育深度融合发展新亮点;聚焦重点,汇聚资源,探索粤港澳大湾区教育深度融合发展新路径,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发展新典范。

【南方日报记者】王雅铄

【通讯员】蔡炜 余奇

编辑 黄逸豪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