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纹,作为明清陶瓷装饰的常见纹样,其高风亮节的品质为古代文人们所推崇。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关于竹的诗篇:“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宋 黄釉黑彩竹纹瓶
竹修长挺拔,有昂扬绝俗之姿;疏朗潇洒,有旷达君子之态;苍翠葱葱,四时常绿,有傲霜斗雪之志;下实上虚,中通外直,有律己虚心之操。因而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竹既是高风亮节,刚正不阿的象征,又是谦虚淡泊,潇洒俊逸的化身。
白居易在《养竹记》中,从本固、竹直、心虚、节贞四个方面概括了竹的高尚品格。
清康熙 斗彩竹纹竹节式盖罐
早在宋代,瓷器纹饰上就已零星见有竹纹。元代时竹纹多在蕉石瓜果图中作为辅助纹饰。此时的竹纹竹干、叶皆单笔勾绘,竹叶大小参差,有的竹枝上有藤蔓缠绕,别有韵味。其画法是一笔点划,竹枝瘦劲挺拔,竹叶繁密肥润,与明初双勾填色的绘法截然不同。
清代郑板桥称赞有:“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似乎君子豪气凌云,不为俗屈”,可见竹在文人雅士的眼中是何等的重要,故而备受推崇,成为瓷器上的母题。
清康熙 五彩竹纹笔筒
此笔筒外壁一面绘墨竹两枝,透过茂盛的竹叶隐约可见嫩枝新发,生机勃勃。竹枝于黑彩外又润以绿彩和赭石色少许,风格苍劲潇洒。笔筒上所绘的簇簇墨竹清秀挺拔,瘦劲有力,深浅相宜,富于层次感,有如画在白纸上的国画一般生动细腻;加之墨彩黑亮如漆,光滑浓艳,与纯白的底釉构成强烈的色彩对比,赋予此笔筒不同凡俗的审美意趣。
清同治 黄地粉彩丛竹纹碗
此碗外壁为黄地粉彩竹纹;黄地为明黄色,竹纹以墨彩勾边,内填蓝彩,上绘金彩,竹叶丛丛,为同治时期御窑厂为同治大婚所订烧的瓷器之一。
清康熙 墨彩竹节式臂搁
此臂搁正面上下两道竹节纹之间以墨彩绘竹叶图。臂搁又名“秘搁”,竹质居多,但瓷质臂搁更具特色。此器为文具中的稀有作品,竹节形状模拟逼真,墨彩浓重,画笔疏简,文人气质极浓,为清康熙朝墨彩瓷器的代表之作。
清雍正 御窑斗彩竹纹杯
此杯外壁以斗彩绘竹子几丛,竹叶错落有致,设色柔美清新,又于叶尖点以红彩,为小杯增添几分俏皮之色。
民国 徐仲南 粉彩竹石图诗文四方笔筒
此笔筒为民国“珠山八友”之一的徐仲南所创作。笔筒上绘一丛山竹,姿态静默,琼树临风,亭亭玉立。竹叶纵笔挥洒,随意疏放,似散似连,疏密有致,设色以墨为主,敷以淡淡的浅绿,不失庭院修竹的婉约俊秀,又具溪畔崖下翠篁的蓬勃野逸。山石也极具特色,石的结构块面以笔尖或横或斜地点出,似皴似苔,却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江南山石的苍古浑厚,深得米家笔法之妙。
清乾隆 青花釉里红竹石纹瓶
此瓶腹部通景为竹石图。竹石图以釉里红绘翠竹,竹影婆娑多姿,姿态入画,碧叶经冬不凋,清秀潇洒。青花皴染山石,运笔精炼,笔墨酣畅淋漓,结构疏密相间,排列错落有致,呈现一派幽雅宁静的气氛。
竹是高雅纯洁虚心有节的象征,古代视竹为吉祥之物,古今庭院均无竹不成园,居而有竹,则幽簧拂窗,清香满院,有“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之称。
来源丨典藏君
编辑丨中国陶谷微信编辑小组 念响新媒体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