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乡村看小康|惠阳区平潭镇:咖啡豆变“致富豆” 带动农民增收

惠阳发布
+订阅

在惠阳区平潭镇光辉村姚屋墩一处不起眼的农田里,弥漫着阵阵咖啡的香气。这是该村10余亩咖啡树所散发出来的气味。今年,这些咖啡树首次结果,红彤彤、圆圆的咖啡豆挂在枝头上,摇身一变成为当地村民增收的“致富豆”。

沿着蜿蜒的村道,走进了平潭镇光辉村。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每到秋冬季节,青枣、草莓、圣女果等水果作物陆续成熟,吸引不少游客前来采摘。步入位于姚屋墩的雅辰咖啡种植园,10余亩的咖啡树连片成荫,树上挂着红彤彤的已经成熟的咖啡果。

咖啡种植,在我国台湾一带颇负盛名。由于惠州和台湾的气候相似,3年前,资深咖啡爱好者徐牧从台湾引进了咖啡树,种在了平潭镇光辉村,属于阿拉比卡品种。今年咖啡树首次挂果。剥开红色的壳,里面便是咖啡豆,新鲜的咖啡豆尝起来有种甜腻的味道。工人们采摘后,再将这些咖啡豆进行烘干、研磨,精品咖啡粉就完成了。

种植园工人但师傅告诉记者,咖啡豆的种植不算太难,它喜欢阴凉的气候,所以每年春天,气温回暖就可以下种种植。植株生长到一定高度,就对它进行人工掐尖,以此保证咖啡豆的生长。因为今年这些咖啡树是初次挂果,所以产量不高,预计明年会有好的收成。

咖啡种植园工人 但师傅:咖啡主要喜阴,不能有太强的阳光。所以我们搭建遮阴棚种植。种植咖啡,最高温不能超过35度,最低温度不能低于25度,它也会怕冷。我们现在全部是自动化灌溉,包括滴管,也是自动化的。

阿拉比卡(Arabica)的果实是全球咖啡豆中的主力,占全世界咖啡产量的70%左右。也正是它能产出最好的咖啡豆,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数十个咖啡生产国里种植。徐牧表示,除了种植咖啡豆外,他还希望将种植园打造成一个咖啡体验馆,形成一条完整的深加工产业链,变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从原来单一的咖啡种植,到深加工,再到农业、文化、旅游、研学融合。在这里可以品鉴、培训、了解咖啡文化,体验咖啡加工工艺,助推咖啡产业转型升级。

咖啡种植园负责人 徐牧:我们咖啡园的主要定位是做一个“体验式”的农场。来的人可以在里面了解咖啡,并且通过咖啡种植、生产或者深加工的过程,知道咖啡的制作过程,还可以喝到自己喜欢的咖啡。还有一部分就是做专业型的培训。我们后面围绕咖啡,也会开发比较多的产品,比如咖啡的叶子可以做成茶,枝条可以煲汤,咖啡的果实也可以做成豆子、挂耳包或者袋泡茶,都可以实现。

徐牧希望未来也能带动当地农民一起种植,让阿拉比卡咖啡种植能够发展成为 “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助农增产增收。

咖啡种植园负责人 徐牧:我们现在基本上请工人都是请本地人。如果农忙的时候,需要摘果、种树或重点施肥、拔草的,我们都会雇用村民去做。如果这些咖啡树种植成功,我们也会推荐周边村民一起种。

平潭镇是惠阳农业大镇,也是我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战场之一。近年来,该镇在推动产业和建设宜居宜业乡村上发力,推动农村产业振兴。“十三五”期间,平潭镇着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实施特色产业培育工程,推进“一村一品”建设,打造了“新圩村淮山粉葛”、“张新村红葱”、“红光村青椒”、“平潭村柑橘”等一系列富民兴村产业。同时,培育发展80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1家区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雏形初现。

平潭镇农办主任 吴悦斌:我们根据每个村土壤性质的不同,多元化改善土质,提高农民的收入,促进农产品增收。企业扶持这块,我们镇也有很多关于乡村振兴的扶持。包括我们的“一村一品”,在政策上也有所扶持。比如种粮补贴等,都让农民享受到政策上的实惠。

惠阳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许文昌 黄雯婷

编辑:朱光阳 黄丽珊

原创 转载请注明:惠阳区融媒体中心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