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大桥启动“共建”,汕潮揭 “1小时生活圈”加速形成

南方日报

在加快推动汕潮揭都市圈建设路上,汕头潮州两地的互动交流持续进行,内融外通的脚步不断加速。连日来,省道233线潮汕路(潮州交界—大学路)品质提升改造工程已基本完成,广东省潮汕大桥共建进入实质性施工阶段等,均体现了两市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正在不断深化。

就在近日,汕头市党政代表团到潮州市考察,双方就推动汕潮揭都市圈建设等进行深入交流。这一次交流,是汕头潮州两市加快推动区域融合发展,携手谱写汕潮揭都市圈建设新篇章的重要节点,在为全省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的路上迈出坚实一步。

融则互利,通则同赢。汕头与潮州地缘相连,文化相承。近年来,汕潮两市以产业合作为基础,以便民惠民为根本,在交通设施、产业协作、环境保护、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方面加强合作。

 潮汕大桥工程项目图。  受访者供图

潮汕大桥工程项目图。  受访者供图

汕潮两市开启合力抱团发展新局面

纵观城市发展格局,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的趋势都与大城市圈发展有关,汕潮揭都市圈建设亦是大势所趋。在广东省制定的“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以汕头为中心大力推进汕潮揭同城化发展,联动梅州都市区协同发展,积极参与粤闽浙沿海城市群建设”。

11月3日,汕头市委书记温湛滨、市长曾风保率汕头市党政代表团到潮州市考察,与潮州市委书记何晓军、市长何广延就推动汕潮揭都市圈建设等进行深入交流。

温湛滨指出,潮州与汕头地缘相邻、山水相连、人脉相亲、文化相融,本次赴潮州考察就是一次感恩之旅、学习之旅、合作之旅。汕头市党政代表团深入学习潮州在产业发展、旧城改造、文化保护、生态建设、乡村振兴等方面好经验好做法,为接下来两市进一步深化交流合作、合力抱团发展开启了新局面。

当前,汕头正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坚定不移走“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加快建设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奋力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在此次交流中,汕头表示,希望两市能够充分整合资源,传承良好合作关系,建立完善统筹协调机制,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共同推进交通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发展、文化交流合作、社会共建共治共享。

事实上,交通是连接城市的重要纽带,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近年以来,汕汕铁路、漳汕铁路、梅汕高铁、潮汕环线等区域重大交通通道和揭阳潮汕机场、厦深铁路潮汕站、汕头站等区域枢纽的建设,形成了汕潮揭都市圈快速联系粤港澳大湾区等的交通网络,为进一步增强粤东地区整体竞争力、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提供了重要支撑。

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共同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对于汕头和潮州而言十分关键。在建设文化资源上,汕头正围绕做好“侨”的文章,织好华侨华人“三张网”、实施“六个行动”、推动“一十百千万”工程,举办“万商共创推进双循环”等活动,打造8条“红色侨乡”特色精品示范线。

打铁还需自身硬。在推动产业协同发展方面,汕头正抓住省推进“双十”产业集群建设契机,加快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促进汕头潮州两市交通体系完善

交通是连接城市的重要纽带,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近年以来,汕汕铁路、漳汕铁路、梅汕高铁、潮汕环线等区域重大交通通道和揭阳潮汕机场、厦深铁路潮汕站、汕头站等区域枢纽的建设,形成了汕潮揭都市圈快速联系粤港澳大湾区等的交通网络,为进一步增强粤东地区整体竞争力、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提供了重要支撑。

11月6日,汕头市龙湖区和潮州市潮安区签订广东省潮汕大桥工程共同建设协议书,标志着潮汕大桥项目即将进入实质性施工阶段。潮汕大桥的建成,将极大促进汕头、潮州两市交通体系完善,是打造汕潮揭“1小时生活圈”的重要交通基础。

作为广东省“十四五”规划的重点项目之一,潮汕大桥项目起于汕头市龙湖区泰山北路,向北延伸跨越梅溪河,终点与潮州市潮安区站前路衔接,是连接汕头与潮州市的重点民生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将为潮汕地区人民群众营造更加优越的交通出行环境,助推沿海经济带东翼融合发展。

据悉,大桥采用独塔斜拉桥的形式设计,全长1.44公里,设计速度60公里/小时,双向六车道。项目预算总投资5.1亿元,施工工期3年,计划在2024年建成通车。目前,项目前期工作基本完成,即将开工。

 潮汕大桥工程项目图。  受访者供图

潮汕大桥工程项目图。  受访者供图

公众对潮汕大桥的建设都有期盼,两地政府如何协作至关重要。“龙湖区委、区政府将强化责任担当,坚决打好项目建设协同之战,全力支持中建五局的建设,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为项目无障碍施工保驾护航,与潮安区委、区政府一道,将潮汕大桥打造成为安全桥、精品桥、幸福桥。”在项目共建签约仪式上,龙湖区委副书记、区长黄晓欢说道。

汕潮揭都市圈的形成,有助于加快城市间多要素互动,意味着在城市规划、产业协作等方面将更加顺利通畅。对此潮安区委书记庄朝惠表示,衷心期望两区依托潮汕大桥建设契机,积极探索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广泛深入地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合作互利、发展共赢。

潮汕路品质提升改造基本完成

改变持续在发生。近日,省道233线潮汕路(潮州交界—大学路)品质提升改造工程已基本完成。不少汕头市民发现,经过改造,道路通行能力、绿化景观、配套设施均有显著提升。

据悉,本次改造路段全长约7.3公里,起点位于汕头市与潮州市交界处的葫芦市,终点位于与金湖路交叉路口。经过改造,潮汕路全线路面修复,青年路口至金湖路两侧侧分带全部拆除,主线拓宽为双向8车道以及2条非机动车道,通行能力大大提升。

据省道233线潮汕路改造工程项目经理李小锋介绍,针对原潮汕路中央分隔带开口较多,车辆掉头及行人过街频繁且分散的安全隐患,施工单位对潮汕路实施快捷化改造,封闭位于月浦社区月兰路口、阳光花园、岐山客运站路段的多处中央分隔带开口。

“中央分隔带开口的封闭减少了车流交织和车流冲突点,有利于提高道路通行效率,确保车辆高效、安全通过。”李小锋说道。

同时,改造工程对月浦立交、澄海路、金环北路、金凤路等主要平交口进行优化,在路口设置专用掉头车道,增加标识标牌,完善标线加强车道引导,采取优化信号灯信号配时等措施提高路口通行能力,改善交通拥堵状况。此外,潮汕路沿线还新建了三座人行天桥,满足行人和非机动车横过马路的需求。

绿化景观和配套设施是项目改造一大亮点。目前,潮汕路人行道增设透水混凝土自行车道,并更换仿花岗岩透水砖。

同时,改造工程规范设置树池和隐藏式装饰井盖,原有的小细榕及小叶榄仁等路树统一更换为秋枫树;沿线路灯更换为亮度更高、照明范围更大的新型LED节能灯具。此外,交通配套和港湾式公交站亭等设施也进行了更新完善,还沿线修复了现有雨水、给水系统,增设污水管,实行雨污分流。

■链接

潮汕大桥预计2024年建成通车

潮汕大桥工程项目是省“十四五”规划的重点项目之一。潮汕大桥全长1.44公里,起于汕头市龙湖区泰山北路,向北延伸跨越梅溪河,终点与潮州市潮安区站前路衔接,预算总投资5.1亿元。主线路线全长1.44公里,两侧辅道长0.99公里,设特大桥896.4米/1座,辅道设涵洞1道、平面交叉3处。采用一级公路技术标准,兼顾城市主干道功能。

大桥设计速度:60公里/小时(主线)、40公里/小时(辅道);桥涵设计汽车荷7A3载等级;公路-I级;设计洪水频率;特大桥1/300,其余桥涵、路基以J00;路基宽度:60米(含辅道);桥梁宽度:引桥26米、32米(含入行道及非机动车道),主桥35米(含布索区及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20g。

2024年建成通车后,将成为汕潮揭“一小时生活圈”的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届时,最快只需一两分钟,便可以从潮州庵埠到达汕头龙湖,而后驶入双向10车道、时速80公里/小时的泰山北路,快速通达汕头市中心城区。

潮汕大桥项目建设时间轴

2016年3月

建设连接汕头—潮州桥梁的项目被提出,并命名为潮汕大桥。

2018年7月

潮汕大桥项目进行审批前公示。

2019年3月

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前公示。

2020年8月

项目初步设计获批复。

2021年3月底

汕头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发布《建设工程项目招标信息公告表》。

5月7日

发布《关于潮汕大桥工程施工招标结果的公告》,潮汕大桥工程施工招标项目于2021年4月29日在汕头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举行评标,招标失败。

9月底

汕头市自然资源局发布了《潮汕大桥工程项目(汕头段)建设用地规划条件及红线图公示》。

10月

潮汕大桥项目迎来阶段性的进展,潮汕大桥第二次施工招标评标工作结束,三家中标候选人(中建五局、广东冠粤路桥有限公司、浙江交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予以公示。

【记者】 蔡沚彦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1

编辑 肖俏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