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海:当港澳律师来到内地,“大状”的计时收费还行得通吗?

南方+

近日,第23届瑞中法协全球论坛在深圳前海举行。围绕“超越律所界限的国际合作”的主题,来自中国、美国、英国、瑞士、非洲法律学术界和实务界的40余名专家在线上参会,另有国内知名律所北京大成(深圳)律师事务所,北京中银(深圳)律师事务所、北京金诚同达(深圳)律师事务所和深圳市律师协会“一带一路及涉外专业委员会的20余名业界精英在线下共聚盛会。

   南方+ 蔡敏玲 拍摄

在法律实践中,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背景的律师应当如何展开合作,才能最大程度促进理解与共赢?中银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陈忆以其管理的中银-力图-方氏(横琴)联营律师事务所为例,讲述了粤港澳联营所的挑战和未来。

粤港澳联营所面临着三大挑战

她介绍,中银-力图-方氏(横琴)联营律师事务所成立于2016年,是内地最早的粤港澳联营律师事务所,目前该所拥有18名香港律师,12名澳门律师,基本能处理港澳所有案件。在日常的管理当中,由于文化背景差异,律所的管理面临着许多挑战。

   南方+ 蔡敏玲 拍摄

挑战之一是“收费”制度。香港和澳门律师采用的是按小时来收费,而内地律师则是根据案件的难易程度、案件所涉金钱额度进行收费。内地顾客往往希望港澳律师也按照内地的方式来进行收费。针对该问题,陈忆表示,经过五年的融合,他们的解决方式是,让港澳律师实现判断案例的复杂程度,最终一次性报价给内地客户,避免后期内地客户因费用持续不断而难以接受;

挑战之二则在于三地律师面对各类案件的工作模式、流程不完全相同。在她看来,这是三地律师在各自的地方发展经营造成的。联营三方在联营前,都是各自在所在地独立经营的律所,都发展并拥有各自的一套经营规则和模式,在联营以后,面对工作往往需要考虑如何协调和整合各方的工作方式,形成新的工作流程,这就带来了新的挑战;

第三个挑战则是跨境司法程序方面带来的。冗长的司法程序经常为跨境案件带来困难。涉外案件送达时间往往较长,从而影响到审理和执行,并且内地与港澳的法院判决又未必能得到相互的认可与执行,以上种种为解决跨境争议带来诸多困难,关于处理跨境案件的司法程序有待立法改善。

粤港澳联营事务所是中国特色,未来将更加国际化、便利化

那么,粤港澳联营所的未来将会如何发展?陈忆表示,粤港澳联营事务所是中国的特色,其发展将会更加国际化、便利化。一方面,香港有着向全世界开放的司法环境,全世界的律师都可以考香港的海外执业律师证,通过香港的桥梁派驻到内地来,另一方面,澳门可以吸引一些拉美的律师到澳门执业,最后派驻到内地来,从而使得未来的联营所更加国际化、更加便利。

此外,目前内地的司法也在改革,逐步将诉讼、仲裁业务向港澳律师开放。此次大湾区9个城市已经向港澳律师开放了诉讼业务,所以未来的趋势将更加便利。

谈及未来粤港澳律师人才应当如何培养?陈忆给出定论:目前三地法律律师的培养主要通过有经验的律师进行带教,从入行到培养成熟需要至少20年的时间。她希望,将来高校的法学院能有针对性地培养粤港澳法律人才,让法律专业学生从一开始就同步学习三种法律,在此基础上成长起来。

解决国际贸易争端,应采用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调解员

会上,其他的中外专业人士也分享了国际民商事争议案件管理、如何与非法律专业人士合作以及法律服务领域的跨文化沟通的经验,以生动形象的案例,从中国和世界不同视角探讨了国际法律服务的前沿问题和解决方案。

其中,国际性贸易组织谷物及饲料贸易协会(GAFTA)上诉机构成员雅各布·斯密德认为,在解决国际贸易争端时,仲裁或调解机构的调解员应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可以相互理解双方的行事方式与惯例,更加高效地解决问题,节省双方的法律服务成本,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南方+ 蔡敏玲 拍摄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对外合作历史悠久,走出去和走进来的企业云集于此,跨国法律活动也非常活跃。”瑞中法律协会理事张天泽认为,随着国际民商事交流合作日趋复杂化、多元化和专业化,法律服务也应紧跟发展潮流,特别是前海建设法治示范区的大背景之下,律师更应该加强国际合作,为建立公共多样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贡献力量。

“国际合作的多边主义乃是大势所趋,本次论坛以此为契机,弘扬共同价值观,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合作。”张天泽表示。

【撰文】蔡敏玲

编辑 王玮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