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窗边,吴松恩热情地挥着手,声音洪亮,精神矍铄,完全看不出这是快80岁的老人。一说起盆景,吴松恩便迫不及待地领着人,前去参观自己的一方“世外桃源”。露天阳台,目光所及之处,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盆景,或大或小,或高或低,满满当当地挤满了还算宽敞的庭院。
一个个盆景犹如一张张脱于自然的山水画,足以体现吴松恩的技巧。专注盆景近五十年的吴松恩,一直致力于推动岭南盆景技艺的发展。一株九里香盆景,在首届广东省协会会员作品展中摘得桂冠;榕树作品“南国春早”获得第二届“中华杯”中国盆景精品大奖赛暨盆景交易会总冠军……
倾注精力与时光的作品,屡获殊荣,在吴松恩看来,所谓的匠人精神,就是“花心思去做,很认真地把一件事做好,做到一般人达不到的水平。”
吴松恩的庭院。张艳青摄
虚实结合
静心打造盆景“小宇宙”
站在阳光下,一头白发的吴松恩,还像个稚童,对眼前的盆景保持着好奇心和探索欲。他拿起剪刀小心翼翼地为一株斜干雀梅修剪去几片枝叶,“每一次的修剪都很讲究,都要经过思考。”说话间,吴松恩的目光没有离开过眼前的盆景。在盆景右侧,横出的枝干下,有一幼一老的玩偶,憨态可掬地坐在岸边,一树一盆自成一景。“这幅作品名为‘笑傲江湖’,看看,在河边,与山水林木相伴,悠然自得。”
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吴松恩,是土生土长的顺德人,受父辈的影响,他儿时便开始接触盆景,从桩材,到配饰,自幼就对盆景技艺耳濡目染。曾参加过援越抗美的吴松恩1968年退伍后,便回到了顺德。“那时候也没什么娱乐活动,三五好友常常凑在一起研究一下盆景。”1968年,吴松恩和好友同去园林参观时,偶遇几株小树桩,将其移植家中后,由此便正式开始了对盆景养护、制作的研究和探索,而这一做就是近50多年。
从而立之年到耄耋年岁,吴松恩深刻体会了一个道理——养护制作盆景是需要年功的。
“要起码学习三十年,我们习惯叫作工龄。盆景要用极大耐心,才能够玩出一件好作品。”吴松恩说,“而且在培育的时候还一定要静心,如果仓促而为,是没办法出好作品的。”
吴松恩在盆景前思考着。张艳青摄
多年来,吴松恩已经习惯了与盆景树木作伴,每每心灵平静时,他都常伴在盆景左右。大多时候,为了作品上一处细枝末节的调整,他都要慢慢斟酌,静心思考许久。“培育一株盆景就像呵护一个孩子,你要时时刻刻关注它的生长情况、走势、动态,还要及时调整,过程很漫长。”
有耐心,也要有技巧。在吴松恩眼里,盆景制作与玉石雕刻有异曲同工之妙。
“虚实结合,才有了盆景。”吴松恩抿了一口茶,在他看来,正如人们常说的“一花一世界”,一副盆景也就似一个宇宙。假山、树木、苔痕、溪流等实在之物,却承载了创作者的万般灵感变幻,虚虚实实,方成妙造。截枝、剪叶、捆扎、配景等最基础的技术,常人也可以做,但作为盆景艺术家,吴松恩最常思考的还是如何于树木山水之间,体现诗情画意。
不同于普通盆栽,盆景除了具有一般的观赏美学价值,更是在整体布局上暗含寓意,或是淡雅诗意,或是寄托理想,写意部分尤其讲究。“我比较喜欢自然的,让人看上去舒服的盆景。”吴松恩介绍道,岭南盆景流派风格独特,而距今不过百年,顺德盆景便凭借“蓄枝截干”“脱衣换锦”等独特创作手法,打造了独树一帜的“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风格。
吴松恩的代表作之一唐风汉韵。张艳青摄
担起重任
耄耋老人致力传承盆景新技艺
多年来,吴松恩一步一个脚印摸索前行着,“没人教,盆景技艺就是要多交流、多参观,我很喜欢在展览上,大家一起切磋交流观点,这样才能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是习惯,也是热爱。“盆景对我来说,能够缓解各种压力,当你投入到盆景中去了,工作、生活的压力都消散了,人也放松下来了。”上了年纪之后,每日修建大小不一的盆景,成了吴松恩的日常锻炼,在露天阳台上,一抹身影穿行于绿色之间,浇浇水、剪剪枝,顺便晒晒太阳。
与盆景结缘多年,吴松恩仍坚持着全身心地投入,“保持兴趣,喜欢它,热爱它,多观察。”这是吴松恩的秘诀所在。
如今的吴松恩也成了一头银发的耄耋老人,看着自己坚持了半辈子的盆景技艺,正越来越受到欢迎,他打心眼里高兴,同时也深感肩上重担。“自己作为带头人,要积极推动顺德和岭南盆景的发展。”
为了把盆景这块名片擦亮,吴松恩时刻思考着,该如何提升本土盆景景观的艺术水平。“我现在最主要做的事情就是多参展多交流,让作品成为桥梁,大家各抒己见,共同推进盆景技艺的提升。”吴松恩觉得在政府的重视与推动下,多办展览,多请各地的专家、学者交流、参观、授课,将持续推动盆景技艺的传播和发展。
而出自吴松恩手下的优秀作品,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并加入到盆景制作中来。“现在这帮年轻人都很有潜力,和我们以前的情形不同了,以前玩盆景大多是上了年纪的人,现在多了许多年轻人。”吴松恩欣慰地笑着。
说话间,吴松恩放心不下院里的盆景们,喝掉杯中的茶,挽起衣袖,又伺候起那片绿意去了。
【实习生】张艳青
【南方日报记者】蓝志凌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