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人坤叔:我助学这33年

南方探针
+订阅

公益人坤叔:我助学这33年

“今年认助了300多个学生,江西寻乌县有25个学生待资助,湖南凤凰还有5个,之后可能还有一批。”

张坤今年75岁了,大家习惯叫他“坤叔”。他的记忆力仍然很好,能清晰地跟记者复述出资助了多少学生,还有多少学生在待认助名单上。

今年是张坤助学的第33年。1988年一次偶然的原因,张坤开始公益助学。从那时开始,这件事就一直“没完没了”。

“一管到底”的助学原则在采访中被张坤反复提起,这是30多年来,张坤和他的团队坚持的理念。

他们和被资助的孩子以及认助人建立了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联系,他们看着孩子们读书、工作,当了爸、当了妈......孩子们的成长让他们感到欣慰。在东莞“千分一”公益服务中心的走廊两侧,贴满了受助孩子们从小到大的照片。那是助学团队33年的足迹。

在东莞“千分一”公益服务中心的走廊两侧,贴满了受助孩子们从小到大的照片。南方+ 吴明 摄

在东莞“千分一”公益服务中心的走廊两侧,贴满了受助孩子们从小到大的照片。南方+ 吴明 摄

今年也是张坤团队“转正”10年。2011年,他们在东莞正式登记注册,拥有了正式的名字“千分一“公益服务中心。拥有正式身份后,张坤感到工作开展变得顺利。助学范围从原来的湖南凤凰,逐渐扩大到广西、四川、江西、陕西以及广东河源等地方。认助的学生数量也增加了3倍。

3年前,由于身体原因张坤选择了退休,服务中心的事务性工作交由其他工作人员打理。无数个像张坤一样的人,在确保这个社会组织有序运作。张坤相信他们的公益之路能一直走下去。以下是他的自述。

“转正”10年

当时走上助学这条路是因为我女儿。

1988年,她参加了央视举办的一场音乐比赛,收获了不少歌迷。但是女儿太忙,收信回信的事就交给我了,有个来自贫困地区的歌迷在信中写自己交不起学费想辍学,我就给他寄去了助学金。

后来参与了广东省希望工程的一些活动,才发现原来需要帮助的孩子还有那么多。一开始做也没有大目标,想着能认助100个学生,我都很满足了。后来我们到凤凰去,看到每个孩子的家庭条件都困难,感觉哪个孩子都放不下,那时候就认助了超过100个学生。

助学的队伍也从我1个人到后来6个人,再到后来100多人,现在全国有4000多人。还有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他们都有人加入进来。

坤叔的办公室在公益中心的隔间。南方+ 吴明 摄

坤叔的办公室在公益中心的隔间。南方+ 吴明 摄

随着助学队伍越来越大,我们想以“千分一“的名称登记注册。千分一,是我们助学团队的理念,意思是每个人奉献收入的千分之一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让公益成为习惯。

2011年,在各方的努力下,10月1日那天,东莞市“千分一”公益服务中心注册成功。同年,12月1日,“千分一”正式挂上了牌匾“开张”。

拥有正式身份后,我们的工作开展得顺利多了。助学范围从原来的湖南凤凰,逐渐扩大到广西、四川、江西、陕西以及广东河源等地方。

在2011年注册以前,我们资助的孩子是2300多人;注册以后,现在有6800多人。人数相当于原来的3倍。10年之间,增加了4000多个学生,知道我们组织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这么多年,我们的工作一直坚持3个原则:一对一(N对一、一对N)随缘结对;捐受双方直接交往,财物捐赠无须经过任何中间环节;坚持一助到底,直至完成学业,不得无故弃助。33年来,我们一共资助了7807个孩子,人数还在不断更新。

“坤叔”的微信头像

当初没有想到自己能坚持这么久。之所以能做下来,也因为助学所收获的精神上的回报非常丰富。看到这些孩子完成学业、工作、成家,我觉得自己的人生活得也很有意义。

我们跟每个学生都有联系,因为他们受助时,我们每年都要见两次或者更多次面,我们7000多个孩子就像一家人。每个学校和毕业的学生都有微信群,微信群名都叫“家里人”“一家人”这样的名字。

逢年过节,孩子们都会发信息问候。特别是过年,微信的信息都看不过来,一直不停地响。要说哪个孩子我印象深刻,其实每一个学生跟我们的感情都是一样深的,印象都深刻。

刚才你们问我,为什么选了和麻文婷的合照做头像。主要是想凸显一下我们认助的时间长。她现在又在中心这里工作,不少认助人看了一目了然。像她这种情况的孩子不少。

2005年坤叔和麻文婷的合照。南方+ 吴明 摄

2005年坤叔和麻文婷的合照。南方+ 吴明 摄

之前用的是另外一个孩子,叫黄虓,资助她的时候拍照也是抱着,那时候她读小学2年级,现在已经大学毕业了。文婷也是,我2005年抱着她的时候,她才5岁,她到现在都一直叫我“张爷爷”。

文婷家里的情况也是比较困难,家里有七姐妹,她是老大。上学的时候她性格很开朗,每次我们去他们学校,她都第一个跑出来迎接我们。那时候她跟我说,住在学校爸妈都很少来看她,看我们来她很开心。

2021年坤叔和麻文婷的合照。南方+ 吴明 摄

2021年坤叔和麻文婷的合照。南方+ 吴明 摄

其实也不是她父母不关心她,家里那么多孩子,顾不过来,没办法。她跟我说,中学时有一段时间很不理解父母为什么要生那么多孩子,后来她慢慢长大,也觉得亲人多了也很好。现在她家里妹妹们的事情,很多都是她在操心。

之前我们每次去凤凰,她有时间都主动跟我们去走访。后来中心缺人,我们几个理事就都想到了文婷。她跟我说,现在很喜欢这份工作。感觉当初被人帮助,现在可以把这份爱传递下去。

让我最感欣慰的是,能看到这些孩子读完书、走出大山,去选择他们想要的工作和生活。被资助的孩子中,现在有30多个研究生毕业,有3个博士毕业。毕业以后,有些当老师、当医生、当护士、当老板,还有些在政府机关工作......

坤叔在看受助孩子们之前的来信。南方+ 吴明 摄

坤叔在看受助孩子们之前的来信。南方+ 吴明 摄

以后可能不需要助学了

3年前,我因为身体原因退休了。我退休以后,中心的工作由理事长林旋康还有理事们共同打理。理事长会定期召开理事会,制定每一个季度的工作计划。

他们都是热心公益的人。林旋康在成为中心理事之前,就已经在资助贫困学生了。后来,他了解到我们这个社会组织,很认同我们的理念和模式,就在媒体牵线下找到了我,加入我们这个大家庭。

他以前资助过的三姐弟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毕业后都工作了。还有个单亲家庭的孩子考上了湖南一个高校,毕业后去了湘雅医院工作。到现在,差不多有40多个孩子受到他的资助了。

在我们的组织里,还有传承的基因。有位年龄大的爷爷资助了一个孩子,他的儿子也加入资助团队,后来,他的孙子也延续了助学的传统。他们一家三代人代代相传,把助学这件事一直做下去了。

75岁的坤叔。南方+ 吴明 摄

75岁的坤叔。南方+ 吴明 摄

这几年,我虽然不做事务性的工作了,但我还是会去学校走访。现在学校的环境不同了,车可以直接开到学校门口。要是像以前走山路的话,我现在的身体肯定吃不消。

特别是最近几年,学校全部变样了。原来校舍都很旧,现在都成了标准的大学校;师资队伍也年轻了,学校来了很多年轻的老师;学生家里的条件也都变好了。

有时候我在想,现在已经有12年义务教育了。之后可能需要我们资助的学生会越来越少了,助学这个事情总有一天是会结束的。

我有时候也会跟理事们讨论,关于我们要转型的问题。我想以后我们会从其他的方面去做慈善、做公益,比如助老、助残等等。只要我们这个组织能够维持下去,慈善和公益我们是不会停止的。

弹指一挥间,33年就这样过去了。

【记者】李业珅

【摄影】吴明

【剪辑】许舒智

【海报】张昶

【实习生】王辛翼

编辑 朱丹
校对 符如瑜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