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博士后“硬科技”创业?优秀的创业者应具备哪些能力?随着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举办在即,围绕上述问题,南方日报记者对大赛创业导师、火山石资本管理合伙人章苏阳进行了采访。
在创立火山石投资之前,章苏阳曾在IDG资本担任管理合伙人及上海办公室负责人,长期关注智能技术、医疗、互联网创新等领域,参与投资了携程旅行网、康辉医疗、如家酒店、汉庭、华灿光电和平安好医生等项目。
在他看来,评判创业项目是否成功,不应只看经济效益;而是要看项目对社会、对人类是否输出了正向价值,是否推动了人类生活某一特定领域向前发展。作为大赛创业导师,他认为博士后创业团队不仅要关注技术领域创新,还应注重获取企业管理相关领域的知识与技能,以此提升创业成功几率。
火山石资本管理合伙人章苏阳。受访者供图
成功的创业要对社会输出正向价值
南方+:博士后是青年科技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奋战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科研一线。我们留意到,近年来不少博士后以“硬科技”作为支撑走向创业,作为资深投资人,你对博士后“硬科技”创业怎么看?
章苏阳:从大的投资趋势来看,目前资本倾向于投资“硬科技”创业项目。很多“硬科技”创业项目实质是“软硬结合”,即原理“硬”,涉及控制、分析系统的部分仍偏“软”。
博士后进行“硬科技”创业有其自身优势:首先,他在特定技术领域有大量知识积累;其次,博士后工作站内有较多先进设备可用于研发;此外,有导师给予持续的技术指导。
当然,博士后创业并不一定要聚焦“硬科技”,同样也可以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我认为,博士后创业正在形成趋势。当下这些创业团队中有多少人能成功,还需要时间检验。但我相信,未来几年,国内博士后创业将会涌现一批成功案例。
南方+:你在智能应用、医疗、互联网等领域投资过多个科技项目,见证了很多科技型企业的成长。你对“创业成功”是如何理解?
章苏阳:我认为,评价一个团队创业是否成功,不应只看其创造的经济效益或者是否成长为规模性、平台型企业,而是要看这个项目对社会、为人类是否输出了正向价值,是否推动了人类生活某一特定领域向前发展。如果有输出正向价值,那这个创业项目就是成功的。从创业者本身来看,如果他喜欢某一项业务,并把这项业务做成了,这也是一种成功。
优秀创业者要讲诚信、善坚持
南方+:一个创业项目要对社会、对人类输出正向价值,这个要求是很高的。作为创业导师,你认为一个成功的创业团队需要具备哪些能力?
章苏阳:要对人类输出正向价值,这对创业者要求很高。首先,他必须是讲诚信的人,要遵循基本的商业规则,即尽最大努力兑现自己的承诺。这是所有商业活动的道德底线。
其次,他要能坚持。创业早期压力很大,很辛苦,创业者能否坚持下来?坚持一年,大部分人可以;坚持三年,只有三分之一的人能做到;坚持七年以上的,大概也就3%的人能做到。创业者能否为了理想坚持,这个很重要。
再次,创业者的逻辑性很重要。如果他的逻辑性好,创业成功几率更大。
此外,创业者还需要有战略思考能力。战略思考指的是由远及近的思考,如果一个企业具备这种能力,它走得会更深、更广。这种能力既可以是创业者天生的,也可以靠自身后天学习的。
非技术类知识不可忽视
南方+: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将汇聚上千项高水平创新创业参赛项目,吸引一大批投资机构和孵化机构等参加交流对接。作为熟悉科技项目的资深投资人,你对优化博士后创新创业生态,推动人才、技术、资本等多种要素精准对接,有什么建议?
章苏阳:博士后创业,往往是在某个领域有一定知识技能,希望把自己研究的创新技术产业化,做成实际产品。如果是单纯做研发,他专注技术攻关就可以了;但如果要创业,成为一个独立的市场主体,那他还需要补充大量的非技术类知识,例如企业管理、法律、市场销售等。而且越到创业后期,这些非技术类知识越重要。
除了创业团队本身加强学习之外,学校、政府部门乃至相关投融资机构都可以参与进来,帮助创业团队搭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一来,博士后创业团队会在更为完善的创业生态系统中成长,创业成功几率也更高。
南方+: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是我国实施博士后制度以来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博士后创新创业赛事。对此次赛事有何期待?
章苏阳:作为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的创业导师,我对这次参赛的高层次人才充满期待。同时,我也很期待通过这次大赛,能进一步提升大家对博士后创业的关注重视,进一步营造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
【南方日报记者】王芃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