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通勤大数据披露:地面交通为八成人首选,通勤幸福感优于北上广

南方+ 记者

日前,深圳住房租赁数据平台珊瑚数据发布一份报告,解读了深圳人工作日的通勤特征。根据这份报告介绍,深圳人在各区的区内通勤是主流,地面交通为八成人的首选。而一些有关通勤的“潜规则”,也让租房、上班的人更加注意,明白“近地铁房”这一话语背后的水分和套路。

图1

报告总结,相比国内其他城市,深圳的通勤距离、候车时长、步行路程、换乘次数、通勤速度相比都要占优,通勤体验感相比好一些。

地面交通通勤远多于地铁

在深圳,“跨区”上班、社交并不少,但是频繁“跨区”就有些烦了。珊瑚数据通过统计深圳手机信令大数据,发现宝安区和龙岗区拥有最大的居住人口基数,南山区和福田区则接纳了大批通勤人口。

图1

虽然职住区域有异,但深圳的“跨区通勤”非常盛行,以居住人口最多的宝安区为例,约70%的宝安打工人通勤目的地同样是在宝安区,即他们都以区内通勤方式为主;其余超过20%的宝安区打工人的通勤目的地则是相邻的南山区。

从通勤区域分布来看,实际上,大部分行政区的深圳人都以区内通勤为主。比如地理位置位于深圳东北部的坪山区,因为离工作热门区域较远且出行较远,导致区内通勤占比高达73.4%,成为全市区内通勤大区。

图1

相比而言,罗湖区在各区来看,跨区通勤和区内通勤的比例相对均衡,因为这里本来属于关内,该区内和毗邻的福田区为居民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且拥有相对合适的房租,因此跨区和区内通勤占比差距不大。

通勤交通工具方面,很多人下意识里会优先选择堵车风险更低的地铁作为通勤工具,但据珊瑚数据显示,全市超过80%的通勤方式为地面交通,包括公交、骑行和私家车通勤。

图1

分析发现,这与公交和地铁的线路覆盖面积有明显的正相关。深圳公交系统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居住和工作区域,且保持着较强的活跃性,而地铁系统仅有热门区域比较活跃,且费用也更高。

城中村居民通勤时长19分钟

说起通勤不得不说居住人口占比较大的城中村,他们通勤情况怎么样?

图1

从城中村角度,据珊瑚数据统计,深圳有1752个城中村,占地134.17平方公里,分布在深圳各个角落的城中村,为70%的深圳居民提供了“住得离公司更近”的选择。

大量深圳人集中在原关内和关内关外边界处的城中村,其中城中村人口密度最高的街道为南园、布吉、龙华,东门和沙头。这些区域不仅房租适中,而且也正好同时处于公交和地铁双系统上,有效降低了通勤时间成本。

图1

就全市的城中村居民通勤情况,深圳全市城中村居民的通勤时间约为19分钟,通勤距离约为8公里。

分街道来看,居住在关内(如南山、福田)的城中村居民的通勤时间、通勤距离普遍小于全市水平;而住在关外中心区域或靠近关内(如西乡、沙头角、西丽、坂田)的城中村居民通勤成本均高于全市水平。

通勤幸福度要优于北上广

那么,深圳人的通勤幸福度如何?

要知道,影响通勤幸福度的不仅仅是时间和距离,还有候车时长、步行距离、换乘次数和拥堵情况。

从候车时间来说,根据高德地图统计,四大一线城市的平均高峰期候车时长几乎都在10分钟左右,其中深圳以9.8分钟的微小优势排名第一,相对动辄17.5分钟沈阳来说快了不少。

图1

再看步行距离,租房的时候,房东和中介总是以“近地铁”为噱头来招揽生意,但当租客亲自走一趟后才会发现:“近地铁≠近地铁站”。

中介业内把住址离地铁的步行距离分为三种:距离地铁口300米以内,步行5分钟的房源:正地铁房;600米以内,步行10分钟的房源:准地铁房;1000米左右,步行15分钟的房源:近地铁房。可知“近地铁”的表述水分之大。

图1

实际上,通勤步行距离除了“进入公交系统的距离”外,还包括“换乘距离”和“离开公交系统抵达目的的距离”。这点上,全国主要城市的通勤步行距离基本都超过了800m,但深圳仍占有优势。

图1

而换乘次数严重影响换乘距离。数据统计,深圳公共交通的直达占比却是全国特大城市中仅次于青岛第二高的存在,58%的受访者都表示通勤时能够直达公司。

百度地图数据显示,2021年第二季度全国的主要城市中,深圳以最低的拥堵指数完胜,通勤高峰时段的实际速度更是达到36.21公里/小时,与其他城市拉开明显差距。

你的通勤时间有多少长?感觉被上面的数据平均了吗? 被平均了,我的通勤幸福感要低的多。 还好,在深圳“搬砖”通勤比较方便。 提交

【记者】李荣华

编辑 王玮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