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海松。
背着一台照相机,骑着小电动车,麻利地在潮汕古村落中穿梭……32年来,潮汕乡土建筑知名学者蔡海松风雨无阻地奔跑在抢救记录潮汕乡土建筑的路上。
《潮汕乡土建筑装饰》在日前正式出版发行。该书分门别类,细致完整记录潮汕民居装饰细节,可谓凝聚了蔡海松多年的心血。
11月3日,南方日报、南方+记者对话蔡海松,了解这段与消逝的古建筑进行时间赛跑的故事。对于他来说,花上大半辈子,坚持用照片记录逐渐消失的古建筑群落,只因简单 “乡愁”二字在心间。
32年来,潮汕乡土建筑知名学者蔡海松风雨无阻地奔跑在抢救记录潮汕乡土建筑的路上。
希望潮汕传统建筑不被世人遗忘
南方日报、南方+:你为什么会选择用相机来记录潮汕民居建筑?
蔡海松:小时候,我住的地方紧挨着有“中国感光工业摇篮”之称的公元感光材料厂,从小就接触摄影。长大后,我被分配建筑业工作并被派驻外在南昌待了5年。
1989年,我重新踏上故土的时候,惊觉不少昔日熟悉的老建筑,在轰隆隆的铲土声中消逝,要么就早已变得面目全非。心痛之余,我开始用镜头记录建筑。除了文字,图片或许是更为直观、更为忠实的方式。
潮安彩塘从熙公祠门楼石雕装饰。(蔡海松 摄)
2006年,我获悉位于潮安彩塘镇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熙公祠,有两块双面镂空石雕被盗,遂向报社报料,引起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后经省、市两级公安部门的全力追查,被盗文物最终完璧归赵。
普宁泥沟亲仁里祠堂神龛门金漆木雕。(蔡海松 摄)
像潮阳谷饶镇的“梅祖家祠”、普宁泥沟村的“亲仁里”等,都是我挖掘拍摄后,目前欣慰看到它们都受到各界的保护和重视。
汕头沟南世祜许公祠大厅屋面厝脊嵌瓷。(蔡海松 摄)
通过一个镜头的记录,可以见证传统建筑的盛衰荣辱,我希望拍出传统建筑的灵魂,将来在建筑历史长河中留下自己的印迹。希望潮汕传统建筑不被世人遗忘,唤醒人们对传统建筑的保护意识。
对乡土建筑的拍摄脚步从不停歇
南方日报、南方+:你觉得30多年坚持拍摄潮汕传统乡土建筑,有遇到什么困难吗?又是如何克服的?
蔡海松:“四点金”“下山虎”“百鸟朝凤”“驷马拖车”,潮汕传统建筑有大学问。我也是慢慢摸索,积累。每次听到有古建筑的线索,我就很兴奋,并提前做足准备,通过访问当地名贤、资深老人,了解建筑物的结构形态、历史背景,当地传统习俗和文化渊源等,再仔细观察建筑形态,综合气候、光线等因素,捕捉最佳拍摄时间和拍摄角度。
在澄海樟林西塘向主人了解建筑状况。
针对建筑拍摄,我不只满足一个角度,我还会通过建筑的远景、近景、组照、特写,并通过不同时期回访记录,充分展示建筑的特色。像此次《潮汕乡土建筑装饰》,便是我多年积累,力求将建筑的细节一一展现。
普宁流沙华溪村民居。(蔡海松 摄)
我常常骑着小电动车就去古村落,因为村道狭窄,所以电动车是最佳代步工具,对建筑的热爱,让我从不觉得劳累。
艺术和建筑奇妙结合寓意深远
南方日报、南方+:书中收纳潮汕传统乡土建筑诸多细节,蕴涵了丰富的内涵和故事,能否为我们举一些例子,简单介绍一下呢?
蔡海松:潮汕乡土建筑的梁架上通常可见到众多狮子木雕装饰,位置最为突出,形象最为生动。
潮阳谷饶梅祖家祠拜亭梁架上髹红漆木雕狮座。(蔡海松 摄)
狮为万兽之王,而“狮”与“师”也同音,古时太师是“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首,为正一品、天子所师;少师是“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之首,虽三公之二,而非其属官。故取大狮、小狮的形象来做象征,以喻为“高官显爵”、也象征“官祿代代相传”、一般代表“祥瑞”之意。以此祝人官居高、飞黄腾达,在潮汕也是这样。
清末民初民间木雕艺人就有“有斤狮九两头”之说,木雕狮子头部比例大于整只狮子一半,民间艺人在塑造狮子特别突出狮子头部,通过拟人化的细部刻画强调突出了狮子的憨态。
潮州已略黄公祠拜亭凤凰托架。(蔡海松 摄)
此外,凤凰的装饰也随处可见。凤凰是传说的百鸟之王,雄为“凤”,雌为“凰”,雄雌同称,相和而鸣。传说中它出现则天下安宁,飞翔时众鸟随之,故有“百鸟之王”“万禽之王”之称。 潮汕工匠在营造自己家园将其造型塑造得传神生动、工艺制作也精雕细刻,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寓意吉祥。这一只只凤凰,头上顶着楹还起着斗拱作用,这真是艺术和建筑奇妙结合的佳作,构思与工艺之精妙令人叹为观止。
传统建筑工艺可以融入现代公共建筑
南方日报、南方+:你认为传统建筑工艺的创新和传承,体现在哪里?
蔡海松:传统建筑中许多工艺,目前正焕发出新的活力。例如《海之狂想曲》,是嵌瓷工艺大师陈旭南,为深圳地铁5号线荔湾站,设计制作的一幅嵌瓷壁画。
深圳地铁站《海之狂想曲》嵌瓷装饰。(蔡海松 摄)
作品以激荡的海洋作为切入点,以广东潮汕地区传统工艺“嵌瓷”为载体,融入各地区的瓷器碎件。画面展示了通过色彩的大胆撞击,带来视觉流动感效果,充分展现大海的丰富多彩与活力,来比喻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带着个字独特的色彩,融入大湾区发展的大潮之中。
这是潮汕传统嵌瓷工艺融入现代公共建筑的成功范例之一,而这种潮汕民间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结合,也是未来乡土建筑工艺的发展趋势。
【记者】沈丛升
(受访者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